中专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教案
(2020-05-03 11:17:29)
标签:
教学 |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领会文中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
1、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 用心体会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教学难点: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明确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课的学习目标,初步感知课文。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课的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文章的感知和领会,以及查辞书这种阅读方法。感知是对文章概貌的感觉和认知;领会是对文章的中心意思、思路脉络以及富有特色的表现手法等有了基本的认识。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揣摩语言的过程往往需要借助于字典辞书。这既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初步感知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 先请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再请个别学生起来朗读,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如:“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2、 注意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屑
丰姿
3、明确本文主要内容:本文写景为主,具体景物为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三、作者简介:
1、 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出生在江苏东海县,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祖籍是浙江绍兴。
2、 “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
3、 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作品;1925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4、 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5、 朱自清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于1948年去世,年仅48岁。
四、课堂检测:
背诵课文注释,然后默写。
五、布置作业:
1、 细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今夜的朱自清》为题写一段文章。
2、 翻译《采莲赋》引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艺术特色。
一、讲评《今夜的朱自清》,明确本文中心。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1、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明确: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3、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确: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三、分析文章的语言技巧:
明确:1、比喻。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和舞女的裙子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都很柔美,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2、通感。(此处可让学生参考课文后面的练习四)
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因为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正象作者所说,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仲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
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3、恰当的动词。
如:“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4、叠词的运用。
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如“屈屈折折”、“田田”等。
5、引用古诗文。
《西洲曲》是一首爱情诗,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四、再次阅读课文,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巧妙构思:
明确: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
五、课堂检测:
1、 “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 这指的是什么?
明确:“这”是指流水。
2、本文前后响应,衔接自然,请具体说明。
明确:开篇即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摆脱烦忧,走出家门,来到荷塘,宁静的环境终于使他的心得到了自由,得到了超脱,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 “酣眠”比喻什么? “小睡”比喻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月亮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四。
2、整理课堂笔记。
板书设计:
心里颇不宁静(出门)
想起采莲的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