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缺什么?
(2009-04-23 22:20:27)
标签:
上海金融中心财经 |
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缺什么?
北方可可
有著名经济学家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回答记者“您觉得上海2020年才能当国际金融中心,还是会更快一点呢”时说,“上海永远赶不上香港”。我想这话或许有些极端了。事实上,上海在未来十年内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实硬件设施是很容易做到的,而“软件”建设就并非那么容易,比如目前人民币尚不可自由兑换,这怎么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呢?
毫无疑问,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任何城市就断不可能成为包括金融中心在内的任何国际中心,这是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短板”所在。市场经济其实就是法制经济,法制是市场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性保障,这是常识。这些年来,中国在立法方面确有长足进步,但仍有很多专业性法律或者空白,或者不够健全;在司法和法律监督方面,问题就更加突出,其中外力对司法的干预现象常常出现,司法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而整个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包括上述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看上去仍需要更多时间。上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十年之内,它的相关“软件”建设可以达致完美吗?我们不得而知。
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市场监督和监管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形成什么国际中心。就金融业务的开展来说,市场的监督和监管更显重要,这也是该次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的一个深刻教训。中国的金融体系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看上去似乎可以“独善其身”,但其缘由是因为它尚未融入国际金融体系,而绝非是因为它在市场的监督和监管上做得比别人更好。事实正好相反,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在我们的银行、证券、保险市场上,监督和监管问题几乎是常态性存在,诸如银行管理水平低下、高管携款潜逃,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非法机构操纵股价、政府干预股市,保险公司“理赔难”、客户骗保现象高发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市场的监督、监管环节薄弱,而这样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是市场规范化运作,乃至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需的要件。
另外,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种市场现象,它不大可能靠政府的力量人为地打造而成,而只能透过市场的力量自发形成,也唯有如此,它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政府是主体,后者市场是主体。前苏联曾靠政府力量“繁荣”一时,但其背后却一直危机四伏,“计划大厦”最终轰然坍塌。假如把一个城市从宏观上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比如豪华营业场所、资金的集中注入、专业人才的快速引进等)或许可以在一夜之间靠政府力量堆砌起来,然而软件(比如供求主体的形成、法律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等)岂是一夜之间能快速打造而成吗?包括纽约、伦敦这样的金融中心没有一个不是靠市场自发力量形成的,而靠政府力量打造的任何市场都只会昙花一现。
上海要真正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中国政府就必须在制度保障、媒体开放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变革,尤其是司法要实现真正独立,营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