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722阿科力、300720海川智能——个股分析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股分析 |
603722阿科力:又一只次新新材料,打破国外垄断.....
继江丰电子、阿石创之后又一只打破国外垄断的新材料新股.....那么这只股票到底怎么样?且看海豚为您深度剖析!
昨晚一条【六家企业上会,仅一家企业幸存】的消息震惊资本市场,也点燃了今日次新的行情,无数开板新股纷纷涌上了涨停板,一时间已过会的次新仿佛变得有所奇货可居。这其中阿石创,人称小江丰,今日甚至一度冲击四连板,成为名副其实的近期次新龙头。
但是开板新股价位都那么高,却不知如何下手?这可难倒了海豚我。
于是乎,只能在未开板新股里继续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期待开板时能找到一只估值合理的好股。这其中有一只名叫阿科力的新股映入海豚眼帘,远看与阿石创名字类似,近看还是只次新新材料,又是一只打破国外垄断的小巨头:不仅是全球第三家掌握聚醚胺连续规模化生产的公司,还在光学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阿科力初认识:聚胺醚小巨头
前身为无锡阿科力化工,成立于1999年,2014年1月登陆新三板,原为新三板基础层企业。在排队一年半之后,成为2017年以来第八家成功从新三板转板至A股的企业。
主要产品为于聚醚胺、光学级聚合物材料用树脂、特种环氧树脂等。公司产品四成左右应用于风电领域,另外四成左右应用于涂料领域,还有10%左右应用于石油开采。
其中主要产品(甲基)丙烯酸异冰片、聚醚胺分别于2013、2016年通过欧盟 REACH 认证,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此类产品欧盟 REACH 正式注册的生产商。
聚醚胺到底是啥?
聚醚胺为公司主导产品,营收占比在70%左右。但是聚醚胺到底是什么东东?
聚醚胺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环氧树脂固化剂,是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关键原材料。具有低粘度、高强度、高韧性、易加工等特殊性能。分子量从 230 到 5000 的一系列产品具体产品分为 3 官能度的 T 系列及 2 官能度的 D 系列和 E 系列。
公司的产品体系上,除了常规品种 MA223 外,还包括适合页岩抑制剂的专用聚醚胺、应用于复合材料、涂料、胶粘剂的 MA240、应用于水性电泳漆和聚脲材料的 MA2200、用于纺织助剂的 MEA2203 以及可应用于水性环氧涂料的改性环氧固化剂等。如下图: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车油品领域,聚醚胺具有清洁油路、减少发动机积碳,降低排放,优化发动机汽油雾化效果等作用,日益成为一种主流油品添加剂,随着油品升级工作的完成,聚醚胺的用量将可进一步大幅提升。
亨斯迈认为:预计在未来的 10 年里,全球聚醚胺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亚太地区,需求量每年至少增长 10%。
技术上打破国外垄断 成为全球第三家掌握聚醚胺连续化规模化生产商
这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是这个市场长期被跨国巨头所垄断,尤其是D230(MA223),作为最为重要的品种,工艺技术最为苛刻。目前全球仅有巴斯夫和亨斯曼大规模生产,产能投放极为有序。在该领域目前国内仅有阿科力、晨化股份、烟台民生三家公司实现了突破,并成功量产推广到下游应用。但是仅有阿科力具有量产D230(MA223)的能力。
阿科力是全球继亨斯迈、巴斯夫之后第三家连续化规模化生产聚醚胺的企业,且产品质量同亨斯迈、巴斯夫一致,并得到跨国知名厂商的认可。并于 2016 年 9 月通过了欧盟 REACH 注册,成功开拓了欧 洲市场。
公司的聚醚胺产能从2012年的1000吨提升至了2015年初的1万吨,此次拟投资2.33亿元新建2万吨产能,过去各期公司产能利用率、产销率基本为100%,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
其自主研发的聚醚胺制备技术,采用负载在载体上的金属催化剂进行连续化生产,在工艺路线上实现了突破。自主研发的聚醚胺专用催化剂制备技术拥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长适用性、低成本等特点
聚醚胺:进入瀚森化工、陶氏化工、斯伦贝谢等著名跨国企业供应体系
公司2011年底研制成功,并于 2012 年开始生产并销售。
2014 年,通过了瀚森化工(全球主要的风电叶片材料制造商)、兰科化工(原陶氏化学)测试,并在2015年成为公司前五大客户。其中瀚森化工从2015年起一直为公司第一大客户,2015、2016、2017年上半年营收占比分别为17.06%、25.87%、21.06%。兰科化工从2016年起公司第二大客户,2016、2017年上半年营收占比为17.42%、15.75%。
2015 年底,公司又通过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生产测试,并从 2016 年其成为公司第四大客户,营收占比稳定在5.6%左右
2016年成为空气化工(全球主要的工业气体及制气设备、主要特殊胺供应商)的合格供应商,当年营收占比达3.85%,为公司第五大客户
聚胺醚产品:2015年量价齐升,同比大增79.84% 目前正处于企稳回升态势
2014-2015年,我国风电领域(新增装机容量3075.3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及美国页岩气开采快速发展,造成聚醚胺严重供不应求,在此背景下,2015年公司聚醚胺产品量价齐升,营收同比大增79.84%达2.4亿,销量达8998.36吨,同比大增70%,单价为2.7万/吨,同比上涨5.35%。
但是到了2016年、2017年上半年,随着石油价格下滑及消化新建产能,聚醚胺销售价格分别同比下降25.03%、14.13%,,2016年12月达到聚醚胺价格最低谷17.07 元/千克,导致2016年聚醚胺营收同比下降27.88%。
不过2017 年 5 月已上升至 17.34 元/千克,预计聚醚胺销售价格在 2017 年下半年将进一步回升已经显示出企稳回升态势,此外聚醚胺募投项目一期 1 万吨产能的投产及多品种开发,业绩有望进一步释放。
伴随着聚醚胺销售单价的波动,公司聚醚胺的毛利率也呈相应波动,2014、2015、2016、2017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别为33.69%、40.88%、38.52%、33.1%。不过基本保持在33%以上,与晨化股份的聚醚胺产品毛利率相当。此外公司还于 2016 年开始逐步推出毛利率较高的小品种聚醚胺,随着 2017 年小品种聚醚胺逐步增加销售,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阿科力:光学材料也陆续获突破
1.已进入航空航天领域
公司光学级聚合物材料方面,产品主要为丙烯酸异冰片酯和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设计年产能2,500吨。主要应用于光固化涂料、汽车漆等领域,公司新开发的光学树脂产品甚至可适用于性能要求高的航空航天功能性材料,目前主要面向境内销售。
产品体系如下图:
2. 成为PPG、立邦等供应商 毛利逐年提升
2015 年(甲基)丙烯酸树脂等光学材料活性单体产品得到国外高端汽车罩光涂料企业等客户认可,光学材料销量同比增长25%至1701.8吨。
2016年下半年之后公司逐步退出传统光学材料的生产,其销量有所下降,不过2017年上半年通过了PPG、立邦等客户的产品质量认证,产能利用率从之前的70%左右提升至100%以上,开始持续满销满产;销售单价上也同比大增42.11%达3.01万/吨。
毛利率方面,因为上游原材料莰烯价格的下降及公司不断聚焦高端产品,光学材料的毛利率呈现逐年提升态势,已从2014年的13.4%大幅提升至2017年上半年的30.69%
3.进军高透光材料领域
公司拟投资9,535万用于年产10,000吨高透光材料新建项目,其中募投资金7,535万。目前该产品仅有德国和日本的两家企业可以工业化生产。
公司拟募投的高透光材料包块:
-
光学单体:主要应用于溶剂型涂料;
-
基于环烯烃的光学级聚物:可用于环保涂料、显示屏偏光膜、液晶屏导光板、透镜、高端药品包装、医疗器械、婴幼儿奶瓶等,具有高透光性、良好的耐温性、优异的加工性能以及低透水率等优点
其中,环烯烃单体已完成中试并经国内外厂商试用检测完毕,并于
2016年10月顺利实现试生产;经嘉宝莉、万华化学、加拿大能达化学等十余家国内外厂商试用检测完毕,试生产产品质量和性能获得客户认可,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质量水平,目前已经实现了少量销售。
预计2018年一季度完成设备安装与调试,2018年第二季度可实现高透光材料环烯烃单体的规模化生产。
聚焦主业,停止两种传统产品生产
股票每股收2015年底退出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业务。因为聚酯树脂和丙烯酸树脂属于溶剂型树脂,主要用于传统涂料行业,而下游市场正朝着水性涂料等环保涂料转型,因此行业发展空间有限,且技术工艺成熟,竞争激烈。
投资风险:
1.毛利率持续下滑业绩增速堪忧
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降28.27%和18.88%。这一情况到2017年有所缓解,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营收为2.11亿元,同比增长21.03%,虽然营收增速较2017年上半年有所改善,但是2017年三季度净利润为4062万元,同比微增2.69%。主要在于随着主导产品聚醚胺价格的下滑,以及亨斯迈(约 2.5 万吨)、巴斯夫 (约 1 万吨)新建的生产装置成功投产,导致公司毛利率逐年下降
2.环保风险
公司生产经营会产生一定的工业废料。不排除会因政策因素影响公司生产,如就曾为确保G20峰会期间空气环境质量满足要求,公司采取限制产能措施,全年产能利用率下降15个百分点,导致产销双降。
海豚结语:
阿科力公司本身具有极强的创新研发能力,从聚醚胺到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再到高透光材料....公司一直在不断研发新的产品,虽然在高端领域面临着跨国巨头的竞争,但是公司毛利率仍保持在30%以上。公司产品为国家战略重点扶持领域,目前A股中无完全的可比公司,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从估值上看,今年摊薄后每股收益预计在0.53左右,目前不具备估值优势,短期或根据市场情绪具有博弈价值。阿科力本周开板在即,建议根据次新大环境谨慎买卖,最好等开板有所回落后再介入,安全价位或在35-40之间。
此外,密切关注公司下游景气情况,风电行业装机量的大幅增加及页岩气的大量开采都将使公司受益,此外油品升级等消息面进展也都有望对公司股价产生刺激。
(次新有风险,买卖需谨慎)
附:新三板转板企业名录
建议有精力的同学多关注下今年成功转板的企业,毕竟能从一万多家三板里脱颖而出也不容易。
近期次新日益高估,相信不少老股民都开始觉得玩次新有点心惊肉跳,准备腾挪换仓。那么您不妨考虑下重组股,随着新股审核日益趋严,壳价值有望回归,再叠加360回归落地,重组政策频吹暖风。
但是重组股那么多,背后逻辑又是啥?这还用问,【ST观察】全解决,雪球重组高手:剑胆琴心123呕心之作,从此次新 重组双条腿走路,畅游股海无敌手。
300720海川智能:彻底打破国外垄断的“弄潮者”
作为一家成功的中高端自动衡器生产企业,广东海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海川智能)今日在深圳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其专注的经营理念和强大的技术能力,都让广大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和认可。
专注技术 成就行业领先地位
海川智能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从事自动衡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较早专注于重力式称重技术研究的公司之一,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公司在国内自动衡器行业已具有较高知名度,能够为客户提供散装物料动态组合称重和连续自动计量混合供配料综合解决方案。
该公司自设立以来,就将技术创新放在企业发展首位。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已形成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建立了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构建了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积累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公司通过建立与产品研发相关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平台,研发符合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战略的新产品新技术,保障公司在行业中始终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
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创新,海川智能公司掌握了完整的组合秤设计生产相关的技术工艺,在产品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生产工艺、组装、调试与检验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掌握了 A/D 转换技术、模块化控制系统、三通道组合计算称重技术、输送带式组合称重技术、动态抽料检测技术、料斗驱动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使公司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领先优势不断巩固。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该公司拥有国内专利 76 项,其中发明专利 5 项,外观设计 17 项,实用新型专利 54 项;国外专利 7 项,其中发明专利 2 项,外观设计 3 项,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公司还拥有 16 项软件著作权。此外,公司还有18项涉及产品的在研项目,2 项技术研发项目。
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了以智能组合秤、失重秤、重量分选机为主的产品结构,同时各类产品具有丰富的产品型号,拥有功能各异、规格不同的多种机型,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川智能公司品牌受到行业和客户的广泛认可,产品已销往北美、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全球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借力资本 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成为制造业企业设备投资的驱动力。工业自动化设备,尤其是自动衡器对于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企业生产的高端化至关重要,必然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能享受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利好。
海川智能公司表示, 自动衡器属于先进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和精密制造要求高,过去长期被国外少数几家知名企业垄断。未来三年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生产基地扩建、市场开发和拓展等多种方式,丰富技术和产品体系,扩大市场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整合资源,加快组合秤以外的新型自动衡器研发,为迅速占领潜在市场打好基础;同时加强公司原有产品应用的深度研究,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性能和附加值,巩固原有市场并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强化公司在国内智能组合秤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提高公司在国际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有业内人士认为,海川智能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全部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及主营业务发展所需的营运资金。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及政策方向,推动高端设备制造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本项目实施后,该公司产品的技术性能将得到较大提高,有利于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有效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公司未来扩大市场份额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品牌技术含量,推动国内自动衡器产业技术发展,提升国内衡器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海川智能郑锦康:从焊接工到上市公司董事长
记得小时候,在小卖部里买瓜子、豌豆等零食,贪吃的小商都要挑挑拣拣,找出分量最大的那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食物的包装都开始统一,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想挑出一包更重的糖果,几乎不大可能。
原来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过去的人工食品称重已经被智能组合秤分装取代。企业引入智能组合秤进行定量称重,不仅节省大量人工,还能降低称重误差,节约原材料成本。
作为中国第一家成功自主研发智能组合秤的公司,海川智能(证券代码300720)从创业伊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公司在自动衡器行业已具有较高知名度,能够为客户提供散装物料动态组合称重和连续自动计量混合供配料综合解决方案,产品远销美洲、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http://www.p5w.net/kuaixun/201711/W020171107328610451894.gif
海川智能董事长郑锦康接受全景商学院专访,他总是乐呵呵的,非常开朗
海川智能董事长郑锦康在衡器行业浸淫了35年,从一个初中毕业的打工仔一步步成长为上市公司董事长。从17岁到52岁,他又有怎样的创业故事?
从焊接工到职业经理人
1982年,17岁的郑锦康初中毕业后去了伦教电器设备厂做工人。这是佛山顺德一家做水泥、陶瓷自动称重配料机器的民营企业。郑锦康最开始做的是焊工,后来做装配工。
“做装配工需要看图纸,在从焊工到装配工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怎么看机械图纸。会看了以后,就学着画图纸。自学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还是要专门系统学习提升一下,于是自费到华南理工大学接受机械设计培训。”郑锦康回忆。
http://www.p5w.net/kuaixun/201711/W020171107328610450689.jpg
1989年,郑锦康(上)在广东华普电器集团任设计员期间在勒流饲料厂进行测绘
回来之后,郑锦康开始在广东华普电器集团做设计员,负责自动衡器结构设计。从装配员到设计员,他对自动衡器的设计、制作以及成本控制都有了深度了解。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做国企大厂的螺丝钉,在私企郑锦康还耳濡目染学会如何经营管理公司。
1996年,郑锦康跳槽到佛山科迪工控设备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开始做起了职业经理人。“在华普我学会了怎样做机器,而在科迪我学会了怎样卖机器,掌握了展览销售等一系列营销的套路。”
从初中毕业的焊接工到总经理,不断学习突破自身局限,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郑锦康将原因归功于自己的家庭环境。“小时候家里做小生意,十来岁的时候我就跟着父母一起去采购原料,做出来再拿去卖。 即使做到了总经理,也只是执行公司股东的决议,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经营公司,郑锦康一些更专业的想法得不到实现。而此时他已经掌握了自动衡器研发、制作、销售的全套流程,认为自己有把握去做好一个公司,于是辞职创办了佛山市顺德区海川智能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即海川智能的前身。
创业2年花光多年积蓄
郑锦康将创业目标瞄准了自动衡器。2004年,国内的自动衡器比较简单,智能组合秤科技含量很高,只有发达国家才能生产,对大家来说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产品。但郑锦康偏偏想要挑战这个不可能。
智能组合秤又称微机组合秤、电脑组合秤,是由多个独立的进料出料结构称量单元组成、通过多个称量单元对相应的载荷进行组合计算、并将载荷的组合作为一次装料输出的定量智能称重设备。研发这种秤不仅需要机械原理,还需要计算机知识。郑锦康找来了熟悉计算机的梁俊(目前为海川智能股东、技术总监兼开发总工程师)做搭档,弥补自己的不足。
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智能组合秤的能力,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郑锦康花费巨资购买全球顶尖公司生产的产品,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
“智能组合秤的高端产品都是国际大公司生产的,价格很昂贵,我们花了100多万购买瑞士、德国、日本等顶尖公司的产品,经过半年的分析研究,才开始自己做软件、搞开发。”
然而,2005年,智能组合秤好不容易研发出来了,但市场推广却遇到了麻烦。那个年代,人工很便宜,但智能组合秤却要二三十万一台,食品厂老板都认为买机器不如请工人划算。 因此,智能组合秤的国内市场一直打不开。
海川智能研发的10斗智能组合秤和14斗智能组合秤
国内不行,那就去国外。郑锦康带领团队去德国、美国参加展会,还在阿里巴巴上做外贸推广。“我们是阿里巴巴第一批用户。”他笑称。
“2004、2005年前期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投入很多,几乎花光了我们几个股东多年来打工攒下来的钱,但市场还没有打开,那是我们最艰难的时期。”
当时只有日本、德国、意大利、丹麦总共六七个工厂生产智能组合秤,价格非常昂贵。海川智能的产品虽然没有国际大牌那么完美,但价格只有它们的三分之一,非常有吸引力。而且当时中国基础工业发展很快,制造业得到欧美国家的认可,加上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生意好做了很多,海川智能一下子就打开了国际市场。
“我们的产品并不是面向终端用户的,而是卖给设备生产商,他们把智能组合秤买回去,安装在自己的机器上,再卖给食品厂等。如果他们要继续生产或者加大产量,还需要类似的机器,因此,我们有很多回头客。”郑锦康介绍,“创业初期我们90%的产品都是出口,因为产品在国内很难卖得动,海川的客户大多都在国外。”
2007年、2008年海川智能的智能组合秤开始走量,有很多回头客,年营收达到五六千万。目前,智能组合秤是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占报告期(2014年-2017年)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在75%以上。2016年,海川智能的智能组合秤销量为1979台,在国内销量第一。
捡起失重秤,多管齐下
除了智能组合秤,公司还有一款重要的产品——失重秤。“其实早在2006年,我们就开始研发失重秤了,但那个时候苦于资金、人力紧张,就先把失重秤放下了。2011年,公司靠智能组合秤赚到了钱,又开始重新捡起失重秤这块产品。”郑锦康说。
失重秤是通过控制称量容器内的物料输出速率,来达到连续给料的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它适用于粉料、球料、片料、颗粒料和各种纤维的动态计量。
失重秤的市场准入门槛很高,因为它是用来进行连续动态配料的,如果出现问题,这一天生产的产品都是废品,损失巨大。因此,工厂购买失重秤非常慎重。失重秤在中国的应用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我国失重秤仍然以进口为主,国内失重秤企业的市场份额较小。
2011年,郑锦康开始带队研发失重秤,购买全球先进的失重秤样机进行测试研究,经过2年的努力研发成功。2014年到2016年,海川智能失重机的销量分别为24台、38台和310台,2017年上半年销量为125台。虽然目前占总营收的比重比较小,但增长非常迅速。本次IPO募资资金中,将有1.03亿元用于2 层智能组合秤及失重秤扩产项目。
http://www.p5w.net/kuaixun/201711/W020171107328610486126.jpg
海川智能研发的单螺杆式失重秤和双螺杆式失重秤
除了智能组合秤和失重秤,海川智能的还积极研发螺旋填充机等计量设备,还有检测设备如重量分选机、金属检测器、检测一体机等。2015年之后,公司在丰富产品条线的同时,加大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公司三层智能组合秤实现量产并销售,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三层智能组合秤的垄断,是国内少数几家拥有三层智能组合秤相关技术、生产工艺及配套生产规模的企业。
“客户购买组合秤的时候,大多数还需要购买配套的机器,如果我不做的话,他们也会去找别人买。而我们生产这些配套设备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就可以了,不用另外拓展销售渠道,也不用多增加人手。”郑锦康笑着说,“同一批客户,同一个技术平台,何乐而不为?”
作为中国较早专注于重力式称重技术研究的公司之一,海川智能在科研上非常舍得投入。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794.68万元、737.37万元、971.68 万元和549.48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80%、6.54%、7.13%和9.33%。目前,公司研发部门共有研发、技术人员87 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8.16%。IPO募集资金中,将有3911万元用于定量智能称重技术研发中心扩建项目。
“我还是研发组组长,现在仍投入三分之一的精力去做研发。研发人员拿到专利、提出好的设计理念我们都会给相应的奖励,鼓励大家去搞创新、做研发。”郑锦康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川智能建立了计量设备和检测设备涵盖6大类产品的较为完整的产品线,能够为客户提供散装物料动态组合称重和连续自动计量混合供配料综合解决方案,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产品远销美洲、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到2016年,海川智能的营收分别达到1.17亿元、1.13亿元、1.3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146.69万元、3182.82万元、3788.22万元,2017年上半年营收达到5888.79万元,净利润达到1400.48万元,并通过严格的审核,成功登陆创业板。
http://www.p5w.net/kuaixun/201711/W020171107328610481615.gif
2017年11月6日,郑锦康(最右)在深交所敲响上市钟声
关于未来,郑锦康还有一个大想法——将海川智能做成国际中高端品牌,实现国外市场的产品替代。
“虽然现在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已经实现进口替代,而且超过半数出口海外,但相对于日本、德国的顶尖品牌,我们还是比较中低端的感觉。”郑锦康说,“未来我希望用十年时间将海川智能打造成国际中高端品牌,在全世界,如果要买自动秤,大家就会想到海川,就像大家一提到好车,就想到奔驰、宝马一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