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色:笔墨似心血流出
——刘运峰书法展有感
本色这个词,早已不时兴了。现在时兴的是脸色、眼色,还有特色。特色,论其本质,其实就是本色,但当特色成为特技的时候,它的性质就变了,就完全背离了本色。
刘运峰是孙伯翔30
多年的学生,据我所知,其关系的亲密程度,亦有过学生者。此次展览,孙先生题“艺海泛槎”四个字,并以81岁高龄亲临展览现场,可见道义深情。
孙伯翔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国内尚有众多未拜师的追随者。其中,不乏亦步亦趋、惟妙惟肖者,然而刘运峰是个异数。如果孙先生的斋号是“师魏斋”,刘运峰的斋号就是“师师魏斋”,而已。
师承关系,自古了然。“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孙先生也大声疾呼:“不要像我。”然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者却大有人在。大抵一取其容易,二取其效益。我觉得,学得太像,不仅不理解老师,也不尊重老师,也就是说,是不道德的。
刘运峰走了一条有良知的路。这条路就是本色之路。
在展览厅悬有刘运峰的艺术观,其中,他用“质朴、厚重、雅正、平和、博大”来提炼书法所应皈依的精神气质。从中国书法艺术异彩纷呈的历史看,这几个词似不能概括全部,但是,刘运峰就是如此看艺术,就是如此做书法,有何不可,谁曰不行。我以为,“质朴、厚重、雅正、平和、博大”
正是刘运峰的追求,恰似刘运峰的本色。
本色,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诗书画俱佳、还擅长写剧的徐渭认为,生活中就有本色与相色之分,本色即正身,相色即替身,剧作家应该“贱相色,贵本色”。因此,徐渭厌恶杂剧创作中“文仿经义、语用排偶”的“时文气”,主张“句句是本色语”。他推崇《琵琶记》中《吃糠》、《尝药》、《写真》等折的语言,誉之为“从人心流出”。
可见,本色在人内心。扬雄早就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君子小人见矣。”
宋人朱长文论颜鲁公,“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正其本色之谓也。
刘运峰为人质朴、为学厚重、为师平和、为书雅正、为思博大,正其本色之为也。
林散之曾说:“书法于笔墨有心得,思过半矣。”另一半呢,他没有说。看了刘运峰的书法展,我想,那另一半,应该是“心血”。
笔墨似心血流出,成矣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