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愚 上海证券报
“商业PK堂”专栏
4月23日
http://photo13.hexun.com/p/2008/0530/206159/b_87E7AA34B63C2CFFB5133DC70D44A6DE.jpg恒大之伤凶吉莫测" TITLE="永乐之痛酸楚犹在 恒大之伤凶吉莫测" />资金之痒
许家印与陈晓,都是1958年生人,所谓“五十而知天命”,陈晓两年前历经永乐被国美并购的酸楚,一时被称为“最孤独的总经理”,可谓饱尝天命之苦涩;而许家印有些晚熟,其执掌的恒大地产,在他50岁这一年的春天,伤口才依稀开始流脓,而他却似乎浑然不觉。
朱自清在《春》中开篇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用在2008年3月之前的许家印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借助美林等投行之“东风”,恒大地产上市似乎是众望所归,3月28日在港一挂牌,恒大便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春天。然而,3月20日,恒大在香港联交所网站上发布公告,宣布上市计划中止。一帘春梦。
有人说只怪许家印“运气太差”,顾名思义就是恒大遭遇地产紧缩调控风暴。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真正应当紧盯的对象,其实是恒大背后的国际投行们。两年前国美并购永乐案中投行的角色值得拿来参考:是否又是一场盘算已久的“阳谋”?
据2006年10月20日上海证券报报道,2005年的恒大是广州的“欠税大户”,拖了一年至2006年9月仍欠2800万元。据悉,欠税问题直接导致恒大落选当时的“广州市优秀民营企业”评选。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上的恒大也是节节败退。2006年8月,许家印以7889万元价格,将其4年前拿下的“琼能源”(先后易名为“恒大地产”与“绿景地产”)壳资源脱手卖出。恒大当时资金链的紧张可见一斑。而后发生的“市政路风波”与“向业主索赔3000万元”等事件,又折射出恒大在本土市场上的口碑一般。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恒大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逆转胜”。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月,恒大与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瑞信等投行陆续甚至多次签订协议,获得近10亿美元的融资(包括抵押贷款与认购可换股优先股等)。抱上了投行的“金佛脚”,恒大拿地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之后恒大的招股书显示,恒大截至2007年底的土地储备为4580万平方米,这一数字是一年前的7.5倍。
我们来看永乐。2004年的永乐也需要钱,用来扩大规模、加快其全国扩张步伐。为解资金之渴,投行摩根士丹利和鼎辉投资出手5000万美元认购永乐逾4.22亿股,折合的股价比之后的招股价折让近60%。但是要知道,永乐在与投行联姻前的2004年,销售额达到百亿元,并且之前通过自有资金完成了包括收购广州东泽等系列资本运作。
对比之下,疑问就来了:恒大的资质、过去不尴不尬的运作等,机构投资者们不可能不熟悉,为什么还会慷慨解囊、大胆放贷?
投行之谋
不排除投行们也在“赌”,赌中国房地产投资仍处于上升周期中,而去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投行将钱交给中国的房企,还可增值。再说禁售期只有6个月而非像阿里巴巴的两年之久,风险尚可掌控。
那么,为什么机构投资者选择的是恒大的许家印,而不是找一些优质房企比如万科合做项目呢,答案很明了,即便有合作可能,万科也不会在利益方面做多少让步。然而许家印则不同,一上来就是大手笔──出让约33%的股权(上市后稀释至3.66%),投行们何乐而不为呢?
投行们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条件是非常苛刻的。永乐尚且如此,原先瘸腿的恒大更是如此了。根据恒大的招股书,恒大承诺给机构投资者承诺的回报率很可观:如果在2008年6月6日前上市,回报不少于40%,若在2008年12月6日前上市,回报率不少于50%,若在2009年6月6日前上市,回报率不少于60%,若于2009年12月6日前上市,则回报率不少于70%。而如若无法完成上市,恒大将以现行市盈率回购相关机构投资者的股份。
永乐当年与投行签订的对赌协议,到最后发现横竖都是投行赚个盆满钵满,因为大摩是“天使魔鬼结合体”──当初不断调高永乐评级推动其股价上升的是大摩,但解禁期一到马上减持,并且一面调低永乐评级一面增持国美并调高其评级的,也是大摩。这无疑是一种“破坏性开采”的江湖招术。恒大现在面临同样的问题──上市折戟后,对许家印来说毫无疑问是当头一棒,然后对投行们来说,或许意味新的机会出现,一来与恒大谈判的筹码更重了,二来,更低价入主的契机来了。
据报道,恒大现在正通过私募方式融资欲融资5亿─6亿美元。私募意味着给投行更低的价格,同时他们占恒大地产股权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大。据悉,高盛也参与到这次私募中,并称要“介绍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而根据恒大的招股书,恒大上市时间越晚,投行们得到的回报率越高,而恒大抵押的土地等资产均属优质资产。从这一角度看,投行们抱的绝非“赚一把就走”的短炒目的,他们或在更早的时候已盯上恒大等易控房企,同时试图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走的更远。
恒大之殇
“破坏性开采说”绝非“阴谋论”。大摩两年前给永乐“背后一刀”,表现上看是对永乐2005年的年报失去了信心,实则在推进其提前布局好的“美乐合并”计划。对于如今的恒大资产负债率达95%的尴尬,这一切其实都在老谋深算的美林、瑞信等预料之中。恒大在上市这条路上越主动就越被动,而投行们越被动其实就越主动。
在笔者看来,恒大现在的盘子铺的太大、战线拉的太长了,无论是通过增发还是可转债形式,私募所占总股份都不可能太高,也就是说,私募并不能构成对恒大困境的实质性救援。根据其招股书,截至今年1月底,不包括恒大向几大投行的近10亿美元的借贷,其未偿还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都达到了111.334亿元。
对投行们来说,围绕恒大的“精彩故事”才刚刚开始,许家印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虽不至于对投行言听计从,但后者的话语权已非同寻常。恒大如果不能在上市这条路上突围,最后极有可能落得与永乐一样的结局,即半推半就地被某大型房企接盘。最大赢家仍然是美林等投行。
半上不下的昔日永乐与今日恒大,都是投行的棋子,不过陈晓与许家印的表态却大相径庭──在2006年4月遭遇大摩抛售、股价暴跌后,5月,陈晓公开承认“当初与大摩签订协议时预测过于乐观”;2008年2月27日,即恒大宣布中止上市前的第21天,由许家印召集的本土传媒济济一堂,许家印深情地讲完自己的“奋斗史”后宣称:“希望在2010年之后,恒大进入的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
前者幡然醒悟然为时已晚,后者执迷不悟仍大放豪言。陈晓与许家印尽管遭遇相同的“劫数”,各自执掌的企业命运有可能殊途同归。但对于陈许二人本身来讲,结局或不可同日而语。陈晓现在作着国美的总裁,在去年的“胡润零售榜”上以20亿元资产排在第15位。而对恒大来讲,如若将来被并购,许家印的去留都将成谜──恒大管理模式的乏善可陈等于提前宣告恒大团队未来不可能“平移”,而由于妥善处理好恒大各种错综复杂关系与纠纷的难度要大的多,所以许家印就是想像当初张大中、杜厦那样套现离场,也绝没那么容易。
链接:PK周刊:http://www.PKweekly.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