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股抑房”迎来最好时机

(2007-05-14 23:34:02)
分类: 财富伤疤
 东方愚

全民在炒股,和尚也疯狂。将靓铺卖掉不足为惜,将房产抵押去贷款成时髦。日前有媒体又披露了恒基地产李兆其从“楼神”变身“股神”的传奇经历——78岁的老人三年前成功“转行”,将500亿港元变成了1200亿,这一类的财富故事无疑令许多中小股民更受“鼓舞”,大有“誓将炒股进行到底”的豪迈与决心!

房地产市场上,尽管透视京、沪、穗三地今年一季度房价会发现,“万元时代”全面来临。虽然上涨仍是主要趋势,但是从一些房展会上呈现的信息来看,居民购房的意愿有所下降。投资性购房者更是与李兆基类似,“移情别恋”于股市。也难怪,房地产是中长期投资,虽说风险较小,但变现交易成本却很高,二手房交易从挂牌到拿到全部的房款,得花一个多月时间,如果再出现什么纠纷,就更让人郁闷了。

楼市与股市一冷一热的反差,是投资渠道多元化时代投资者们的契机。而对政府部门来说,同样面临非常好的机会。因为这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今年宏观调控在相机抉择时首要与次要选择的“靶子“相对比较明朗。倡导“相机抉择”原则的凯恩斯派认为,草木有荣枯,河流有转向,为避免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政府应该适时适事对经济作出一定的干预。

这也是笔者建议“扬股抑房”的出发点。所谓“抑房”,即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毕竟现在分流到股市的购房资金,仍然大都是高档楼盘或是市郊等有升值潜力的楼盘,自住性需求的楼盘价格仍是价量双升。

但如果考虑到心理层面的影响,即当人们纷纷将视线从房市转向股市的时候,许多房地产商或投资型购房者也正在股市中“吃肉喝酒”,适度压缩一下地产商主业的利润空间,他们并不会感到恐慌,甚至会想着在房产投资上损失的钱,肯定能从股市“捞回来”。这个时候逐步加大对房市的调控力度,交易与监管成本则相对要低很多,治理效果也会比以往明显。然而对长期以来“望房兴叹”的工薪阶层来说,则是莫大的福音。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疗法”。

事实上今年以来政府也陆续出台系列政策,包括重新开征土地增值税、加息等,虽然有人说房价是“越调越高”,但政府的调控决心与力度却与日俱增,并且向精细化方向转变,比如就在4月底,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司司长沈建中也坦言现在房价上涨压力很大,并撰文称今年要查处房地产金融、交易资金监管、集资建房等11项涉房产案;国家发改委一课题组甚至建议取消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

再说“扬股”,即即继续引导股市的健康发展,让中小股民分享财富盛宴。现在沪指过了4000点,坊间的“崩盘在即论”更次热兴,“泡沫破灭论”更是大行其道。市场固然需要风险警示,但“打压”的建议显然不合时宜。我们看到政策层面,无论是3月19日股市大跌时统计局的“即时止慌”,还是4月29日统计局又发布数据称3月份宏观经济运行预警系数仍处于“稳定区间”,姿态可谓相当温柔。

即使进入风声鹤唳的5月,证监会也仅是于5月1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一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这绝不是什么利空消息,也绝不是所谓“打压”股市的前兆。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最近一份由中国证监会完成的内部报告近期提交给国务院,报告称股市目前虽然存在一定泡沫,但“并不是全面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所以说,“扬股”并非盲目地牛市鼓吹角号,而是说疏导重于打压,比如大幅增加股票供给、满足居民的投资需求远比重来几次“2·27行情”更理性。

实际上,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取向正朝着“扬股抑房”的方向迈进,实践也证明“扬股抑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天时、地利、人和之主客观基础。“扬”与“抑”异曲同工,均为增加民众福利,同样“扬”“抑”都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在市场基本面向好的情况下,适当的行政干预或建议,恰恰是希望通过完善监管制度的方式让市场进行自我调节。

换言之,中小投资者分享财富效应的乐观程度前所未有,但并不至于到“乐不思蜀”的地步,政府的角色只是“后勤工作者”,但此后勤非彼后勤,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扬股抑房”或许不是最佳选择,但至少也是次优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