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财富伤疤 |
海水与火焰简直就是股市上的一对孪生姐妹。4月19日股市大跌前,主力机构为了制造恐慌洗盘,竟然策动、炮制了一篇“人民日报社论”。昨天(5月8日)是“五一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指大涨110多点,冲破4000点就在眼前,而与之相伴的是央行行长周小川5月6日关于“股市泡沫令人担忧”“央行正监控资产价格以及通货膨胀”的言论被传媒热炒,坊间担忧情绪再涌。
事实上周小川的风险警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公文表达”。在谈到通胀时,他一边表示通胀压力较大,一边又称近期通胀加剧是“受食品与劳工成本飙升推动的正常现象”“物价上涨在意料之中”。不只是周小川,在每两个月一次的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上,其它各国的央行长长或总裁们,也往往对经济的正反两方面都要提及。比如本次会议上,阿根廷央行总裁一方面称阿根廷内经济向好,同时也对阿根廷国内的高通胀直言不讳。
周小川的的讲话更是高层的一种象征式的表态,这也并非央行第一次高管表态称密切关注资产价格。比如今年2月初,央行行长助理易纲在谈到是否加息时,称“将关注CPI的走势”“进一步观察”,结果一些传媒竟然将其加工成了“央行首次称进入‘加息观察期’”。这种捕风捉影的作法制造眼球效应可以,但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投机者利用,则有必要另当别论了。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早在3月初在谈到通胀问题时就称,粮价上涨导致的CPI上涨不可持续,而政府已积累了足够防止和治理通胀的经验。4月19日统计局公布的包括CPI在内的一季度的数据及公布数据时的姿态也印证了姚景源当初的说法。无独有偶,对于不少人“讥讽”央行频调存款准备金率“失效”的行为,周小川日前表示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准备金率每次上调能从市场抽走约1700亿元人民币资金而大家却几乎“没有知觉”,这种“默默无闻”的宏观调符合现在我国的政治语境,或许恰恰能起到良好的治理目的。
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先生在其最近一篇题为《疯狂将使股市陷入困境》的文章中称,目前国内股市的疯狂远胜于历史上任何一次股市炒作的疯狂。他以1929年华尔街股市大崩盘、1970年代香港股市暴跌及2001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崩盘为例来警惕中小股民的疯狂。这种“以史为鉴”的态度固然值得提偿,但奈何时过境迁,何况现在中国股市背负的责任也不允许股市中长期“陷入困境”或一蹶不振。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小股民的疯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一次因疯狂而获得的收益,被那些庞大的投机机构炮制的“泡沫论”吓住,收益大打折扣,之后后悔不已,然后追涨,并念念有词“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疯狂才是我们值得引以为戒的。换言之,对“疯狂”不可等而待之,它更是一个中性词,恶性的疯狂才是股评家们真正应该警告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期不光是中国股市,日本和韩国股市也纷纷大涨,一方面是基于对本国企业盈利水平强劲的信心,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是对美国提前降息的预期。就在周小川日前参加的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上,于会的各国央行高层都坦称全球经济进入30年来最好的发展阶段。
在这种情形下,对于监管层来说,最应该做的自然是多部委、多层次联手,清肃违规操作,用法律的形式来增进投资者的安全感。对于中小股民来讲,一方面有着继续分享财富效应的权利,同时也不能缺乏风险的自我提示和鉴别意识。特别应警惕中了投机者炮制“泡沫论”之类的“盛世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