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狼群效应”与我国资源绩效的集体性困局

(2006-03-06 00:54:32)

日前中科院组织编篡、将于“两会”期间呈送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参阅的三大报告之一——《二○○六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首次提出了综合评价节约型社会的节约指数,并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中国被远远抛在了后面,居第54位。

 

冰冷的排名,残酷的事实。资源能耗大、效率低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软肋,已对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大策与创新愿景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令人尴尬的是,“资源节约”作为一个社会性课题,近年来从决策层到大众、从两会到座谈,其被关注与提及的频率很高,但实际的推进并不像预期一样乐观,我国资源绩效的改善仿佛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困局面当中。问题的根源何在呢?

 

“狼群效应”与我国资源绩效的集体性困局

 

“狼群效应”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话说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由于羊群经常遭到狼群侵袭,当地政府与牧民倾巢出动消灭了狼群,结果适得其反,羊群瘟疫蔓延、数量锐减,生存与繁衍能力大打折扣。科学家反复研究发现,这其实是因为狼群灭绝导致的后果,没有天敌的“激励”,羊群生存的意识与能力也便像死水一潭。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激励与惩治措施如果缺失,创造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放眼我国资源绩效问题,政府、企业、公众其实都是缺乏狼群“陪伴”的“羊群”,激励与惩治制度的虚无缥缈使得他们愈加优柔寡断。以电力市场为例,由于准入制度及垄断态势的坚固,诸如美国迈朗、赛德等外资能源公司纷纷撤离中国,加上资本的话语权不足,国有电力企业即使一枝独大,但生命力是何其的脆弱。

 

在此笔者无意斥责我国环保与资源利用方面激励与惩治制度的空洞与乏力,相反,笔者想寻求一种提高资源绩效之“治病救人”的良方。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居绩效榜榜首的丹麦的一些“秘诀”。丹麦在资源节约上的作法之一是“工厂共生”,即不同工业之间共同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而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并不是简单的产品互购与循环利用,而是一种建立在严格契约制度上的成本与收益分配措施。

 

我国企业类似的合作并不少见,问题在于合作的收效并不可观,甚至十分混沌,反倒在合作过程中损耗了浓浓一笔的机会成本与交易费用。究其原因,则是由“三个和尚没水吃”式的个体意识偏狭化与行为粗鄙化的倾向所致。经济学家认为,集体行动不易实现,因为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的成本十分不易,而且成员越多,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投机行为也越难以发现——我国企业正是陷入了这一宿命的囹圄当中,所以步履维艰。

 

在这个时候,如果有行政部门等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力量的“辅佐”,集体困局并不是没有走出去的可能。然而严重的是,行政部门也可能陷入集体性困局当中——循环经济中同一起企业合作事件往往涉及到多个产业和领域,当因为意见不一致而求诸于政府指导时,多个政府部门间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享同样是一个难题,他们也很难达到一致。

 

两会召开,资源绩效再一次成为众从瞩目的一个焦点。在笔者看来,问题的突破口在于给政府、企业、公众等行为主体注入“狼群效应”之刺激性血液,祛除浸淫在他们头脑中的个体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仿效丹麦建立、完善真正意义上的资源绩效激励与惩治机制,及多方主体的横向与纵向合作机制。资源绩效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题,容不得任何一方行为主体的懈怠与淡漠。(东方愚3月3日晚于青岛浮山公寓)

 

东方愚私人博客:http://www.MrZhang.com/blo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