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当“考研护理”,没有读书写字,心里感觉空空的。回来后直接把MSN的签名改为“好好读书,天天写字”,这一“名言”形成的另一启示人是《信报》掌门人即香港第一健笔林行止先生。我同时想起广州日报谭编辑曾问过我的一句话“如果你一天不写文章,会不会有种负罪感”。我当时的回答是不会。我其实说了谎。当然养成每天读书写字的习惯不失为种好习惯,可是如果纯粹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去读书写字的话,就像抽大烟一样,上瘾事小,害人害已事大。
2. 在青岛呆了两年半了,即将弃它而去。虽然常不屑地说这个城市温室效应太严重,只适合养老不适合创业,可是我却不能阻止自己后来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特别是从别的城市出差回来,一下飞机或火车,吸到青岛第一口新鲜空气时,那种惬意实在令人难忘。但我还是要选择离开。不过原想着到北京去,最后却要南下到广州。或许我习惯了穿梭与奔波,倒也觉得无所谓,当初来青岛时,这里的人我一人也不认识。突然想起前几天尉迟琳嘉在凤凰卫视上主持的一档介绍粤剧的节目,春节回来之后我也有必要学几句粤语了。
3. 许多天不见中青报的曹兄在媒体发文,今天浏览其博客,才知道元旦后他就生病住院做手术了,想起前些天我也到医院光顾过,突然感觉,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废话,好像我是这名言的首创人一样)。
4. 南风窗的一位女编辑打电话约我写篇文章,聊完正事后我说我可能会加盟南方报业,以后就是同事了;她接着说了几句话我没听清,因为我手机号是联通的。回来后觉得不对劲,一查才知道南方窗原来是广州日报的。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想必那个女编辑当时肯定在笑我的无知了,好歹我也算是半个媒体人。原来以为“南”字打头的都是南方报业的,原来也有“卧底”,看来以后真得睁大眼睛倍加谨慎了。
5. 今天上午要去看一对脱产同在读研究生但快要生孩子的小夫妻,问其为何赶在上学期间要孩子,答曰毕业后要重新找工作,到时再要孩子的话机会成本太高了----毕竟是学经济的,“机会成本”信手拈来,且入木三分。突然想起我读研究生期间一位女同学给我说她一定要赶在毕业前生孩子的主要原因是---在校分娩学校报销一切费用-----真可谓又入木了四五六分。可惜她后来得了阑尾炎并做了手术,孩子也没能及时怀上,报销的计划自然泡汤了。
6. 昨天晚上我问法制早报的崔兄,同时也问自己----作为一个撰稿人,如果一个月不写,不在媒体上露面,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崔兄的回答是“不太会吧”。这显然是个中性的答案,中性的事情往往值得我们深入去思考与反省的。
7. 买的书堆满了书架,朋友来了都啧啧称赞,或说博览群书,或说学识渊博,真是令我惭愧。许多许多书买后看了没十页,就没再读过。
8. 大四的一些学生们发现就业形势严峻,于是选择本不愿意也不适合的考研;一些研究生发现就业形势严峻,于是选择送礼找关系继续读个博士;那么,博士毕业时如果还发现就业形势严峻,莫非真要继续努力,再考个“烈士”当当?
9. 我是一个有计划的人。记得十几年前读中学那会儿,就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好习惯。每天晚上计划一下第二天的学习安排,每周日计划一下下周的学习与生活。大学时坚持、研究生时坚持,而且从大学时起,我又养成了另一个好习惯-----每天晚上计一天回顾一天当天的事情,简单记一下得与失及感受。这两个习惯让我这么多年来受益匪浅。圣诞节前从北京回来到现在20多天了,由于忙于一些杂事,两个习惯暂时中断了。结果这些天过的很不舒服,甚至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才发现自己自己离不开计划,更离不开反思了。有人说习惯反思的人将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我赞成这一说法,但是我还想补充后半句----习惯反思的人,也是痛苦的。
10. 突然发现自己喜欢安静。住在青岛浮山公寓,晚上有着一种难得的静谧,偶而的狗叫声反能帮着提提神。前几天跟一老兄聊,他们让我把我MSN上一些学界与媒体的“大腕人物”介绍慢慢介绍给他。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物算大腕级人物,但回想起来,我跟这些朋友聊的并不多,如果要说收获的话,那便是MSN提醒我这些人是优秀的,然后我去搜他们最近的文章,看他们的博客,取其精华、学其所长。后来我跟那哥们说了一句老土的话,也是说给自己的-----好好读书,好好写字,什么都会有的。虽然土,但感觉还算是半句名言,因为其中的“意境”(小心念成“意淫”)只有圈内的朋友或是经历过的朋友才能“知悉”(这一词语是香港作家董桥曾批评过的)。如果要再加一个“好好”的话,则是“好好思考”;如果要给这三个“好好”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恶俗无罪,呕吐随意,嘿嘿)
(东方愚 2006年1月17日凌晨2点49分34秒于青岛浮山公寓)来源:东方愚私人博客:http://www.MrZhang.com/blog
2. 在青岛呆了两年半了,即将弃它而去。虽然常不屑地说这个城市温室效应太严重,只适合养老不适合创业,可是我却不能阻止自己后来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特别是从别的城市出差回来,一下飞机或火车,吸到青岛第一口新鲜空气时,那种惬意实在令人难忘。但我还是要选择离开。不过原想着到北京去,最后却要南下到广州。或许我习惯了穿梭与奔波,倒也觉得无所谓,当初来青岛时,这里的人我一人也不认识。突然想起前几天尉迟琳嘉在凤凰卫视上主持的一档介绍粤剧的节目,春节回来之后我也有必要学几句粤语了。
3. 许多天不见中青报的曹兄在媒体发文,今天浏览其博客,才知道元旦后他就生病住院做手术了,想起前些天我也到医院光顾过,突然感觉,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废话,好像我是这名言的首创人一样)。
4. 南风窗的一位女编辑打电话约我写篇文章,聊完正事后我说我可能会加盟南方报业,以后就是同事了;她接着说了几句话我没听清,因为我手机号是联通的。回来后觉得不对劲,一查才知道南方窗原来是广州日报的。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想必那个女编辑当时肯定在笑我的无知了,好歹我也算是半个媒体人。原来以为“南”字打头的都是南方报业的,原来也有“卧底”,看来以后真得睁大眼睛倍加谨慎了。
5. 今天上午要去看一对脱产同在读研究生但快要生孩子的小夫妻,问其为何赶在上学期间要孩子,答曰毕业后要重新找工作,到时再要孩子的话机会成本太高了----毕竟是学经济的,“机会成本”信手拈来,且入木三分。突然想起我读研究生期间一位女同学给我说她一定要赶在毕业前生孩子的主要原因是---在校分娩学校报销一切费用-----真可谓又入木了四五六分。可惜她后来得了阑尾炎并做了手术,孩子也没能及时怀上,报销的计划自然泡汤了。
6. 昨天晚上我问法制早报的崔兄,同时也问自己----作为一个撰稿人,如果一个月不写,不在媒体上露面,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崔兄的回答是“不太会吧”。这显然是个中性的答案,中性的事情往往值得我们深入去思考与反省的。
7. 买的书堆满了书架,朋友来了都啧啧称赞,或说博览群书,或说学识渊博,真是令我惭愧。许多许多书买后看了没十页,就没再读过。
8. 大四的一些学生们发现就业形势严峻,于是选择本不愿意也不适合的考研;一些研究生发现就业形势严峻,于是选择送礼找关系继续读个博士;那么,博士毕业时如果还发现就业形势严峻,莫非真要继续努力,再考个“烈士”当当?
9. 我是一个有计划的人。记得十几年前读中学那会儿,就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好习惯。每天晚上计划一下第二天的学习安排,每周日计划一下下周的学习与生活。大学时坚持、研究生时坚持,而且从大学时起,我又养成了另一个好习惯-----每天晚上计一天回顾一天当天的事情,简单记一下得与失及感受。这两个习惯让我这么多年来受益匪浅。圣诞节前从北京回来到现在20多天了,由于忙于一些杂事,两个习惯暂时中断了。结果这些天过的很不舒服,甚至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才发现自己自己离不开计划,更离不开反思了。有人说习惯反思的人将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我赞成这一说法,但是我还想补充后半句----习惯反思的人,也是痛苦的。
10. 突然发现自己喜欢安静。住在青岛浮山公寓,晚上有着一种难得的静谧,偶而的狗叫声反能帮着提提神。前几天跟一老兄聊,他们让我把我MSN上一些学界与媒体的“大腕人物”介绍慢慢介绍给他。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物算大腕级人物,但回想起来,我跟这些朋友聊的并不多,如果要说收获的话,那便是MSN提醒我这些人是优秀的,然后我去搜他们最近的文章,看他们的博客,取其精华、学其所长。后来我跟那哥们说了一句老土的话,也是说给自己的-----好好读书,好好写字,什么都会有的。虽然土,但感觉还算是半句名言,因为其中的“意境”(小心念成“意淫”)只有圈内的朋友或是经历过的朋友才能“知悉”(这一词语是香港作家董桥曾批评过的)。如果要再加一个“好好”的话,则是“好好思考”;如果要给这三个“好好”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恶俗无罪,呕吐随意,嘿嘿)
(东方愚 2006年1月17日凌晨2点49分34秒于青岛浮山公寓)来源:东方愚私人博客:http://www.MrZhang.com/blog
后一篇:长期预期决定长期投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