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物泪痕 |
近日学术领域的两条新闻让我很受触动。一件是关于杨振宁预言的,他日前在上海交大演讲中表示“二十年内,中国大陆学者也有望问鼎诺贝尔奖”。一件是关于中国博士学术生态的,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博士生,在读博期间被要求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超过半数的博士生会为发表论文而交纳发表费。(据10月24日《新京报》)
http://img.hc360.com/edu/Info/images/img2/L_ztfubai.jpg
喜忧交加,这是我面对两个事件时的复杂心情。杨老先生的话让素有“诺奖情结”的国人深受鼓舞,但博士交钱发论文,甚至凭关系发论文的学术生态又让我们的诺奖梦蒙上了一层灰,这种机制如果再持续二十年,原本应在追逐诺奖路上发挥一臂之力的生力军,可能早被异化掉了,这便是我国日前严重的“学术断层”阴霾。
研究生交版面费、凭导师关系发表论文早已是学术圈“公开的秘密”了。笔者当年考上硕士研究生,与导师的第一次见面,接受的便是“论文至上”的理念──发不了论文就毕不了业,也别想继续深造。于是笔者花半年时间做出来一篇论文,投了一家学术期刊,一个月后接到回函,要求付1500元版面费,当时“单纯”的我甚为愤懑,对之甚为不屑,于是二投它家,三投………得到的结果千篇一律,只是索要的版面费高低不同而已。
有人说学术期刊的定位与生存状态导致必须向作者收取版面费,这样听起来挺在理。但我后来的经历让我大跌眼镜。一是研二期末三天凑成的一篇论文,电子邮件投给某核心期刊,第二天就来电了,说“审核通过,可以发表,请付版面费╳╳元”云云。二是当时宿舍一免试读博的同学一周凑了五篇论文,第一作者挂上其在国内小有名气的导师的名字,很快就发表了,当然钱由导师从经费中出……
中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很多时候成了“论文制造器”,当然是粗制滥造,而不是精雕细刻。而许多学术期刊在各种寻租行为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蜕化成了圈钱的工具,如是可悲。而更可悲的是许多有实力的研究生反而被“PK”掉了。他们接受不了这氛围,毕业后选择到企业工作,从此与学术研究无缘,再加上很多时候研究生只是充当着导师“低级打工仔”的角色,论文即使自己完成,第一作者也一定是导师,一旦其研究成果在领域内有所突破,荣耀与光环更多的还是罩在导师身上,而与真正的研究者干系颇微。这样一来,学术断层的雏形基本形成了。
对诺奖的追随没有错,对科研尖兵、学科带头人等“重量级人物”的推崇也没有错,但如果忽略了千千万万硕士、博士之类“小兵们”的正确培养与挖掘,我国学术界或许不日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瓶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祖垲曾直言我国科研体制的“两个断层”问题,“科研部门和工业部门各不相关,没有正常的渠道相通,这是第一断层;大中型企业很少有开发试验部与工业部门的研究相适应,这是第二断层”。吴教授两个“显性”的断层问题或许可通过一定的激励与淘汰措施相继化解,然对于笔者提到的学术研究人才断层这一“隐性”难题,又曾引起多少人正视呢?
清华博士王垠写下洋洋“退学万言书”,平实与铿锵之中无不流露出对我国学术圈的失望。听说他要出国了,从此与中国的学术研究脱钩。其实中国学界问鼎诺奖,除了需要大师级人物的运筹帷幄,更需要无数像王垠一样富有创造力的底层研究者们的协助与努力。可惜他们不停地被淡漠、被排斥、被异化着。学术断层问题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关于国人问鼎诺奖的鼓励与预言即使再多再浓烈,也只能成为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觉而已。(东方愚10月24日于青岛浮山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