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财富伤疤 |
设在北京西站的信息站曾因被媒体报道称其存在“问路收费”问题被暂时关闭。日前,北京向导公司宣布:设在北京西站北一、北二出站口附近的信息查询站将在一周内恢复营业,营业后仍然采取问讯收费的方式。该公司的理由是,既然企业收集消息付出了成本,信息提供当然应该是有偿的。(据8月22日北京晨报)
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8-12/26/_1123809760_12478.jpg
当初“问路费”开收时,各界一片哗然,谴责声源源不断。民众的最大质疑是──“举手之劳式”的服务为何还要收费?而网上一项针对此问题的调查更是吸引了近15万网友热议,其中反对者占到了93%。原本以为在舆论压力下偃旗息鼓的“问路费”将保持永远的“沉默”,但现在发现那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使笔者出离愤怒的是,一项彻彻底底的“霸王行为”竟然不知恬耻地冠以“市场化行为”的名字!
“问路收费”中的霸王气息很隐蔽,也常被我们忽略。因为如果信息站的“经营者”就是北京西站,那么一旦开收“问路费”,民众心里对铁道部门“铁老大”印象的积冤很可能会重新爆发。这是赤裸裸的“霸王行为”,北京西站当然不干,于是采取了现在的形式,由企业即北京向导公司来经营──企业嘛,当然得遵照商业化运作模式了,这也是“问路费”卷土重来的主要借口。笔者不禁要问,是谁赋予了北京向导公司在火车站内独家经营信息服务的权力?
如果真的是“市场化运作”,那么当初信息站“开张”时,就应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来确定入驻企业──竞争产生高效,这是市场经济最原始的游戏规则之一。可是有关部门这么做了吗?没有。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如今北京向导公司趾高气扬叫卖信息的场面。“市场化”的谎言由此不攻而破,抛开有关部门寻租的可能性有多大不说,通过“霸王主体”的转嫁让“问路收费”行为“合情合理”的作法,已构成了集行政与商业双重性质的一种欺诈行为。
其实“问路”一类的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一是“非竞争性”,相同的信息提供给多个问路者,成本并不增加;二是“非排他性”,一个问路者对所获得信息的享用,并不减损其他人的享用。公共物品一般不通过市场交易机制提供,而是通过政治程序与政治决策提供,即由政府部门为市民免费提倡。从一个更高的场面来看,随着城市人口流动性的增大,社会公共物品需求欲也不断增强,如果行政部门能免费为民众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部门优质服务理念与责任意识的体现与折射。
打着市场旗号死灰复燃的“问路费”显然低估了民众的智商,再“优质”的服务也掩盖不住其“逆民意而行”的本质,再“富足”的理由也浸淫着一种“霸王劣根性”。一两块钱的“问路费”或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有多少霸王行为要假市场名义飞扬跋扈?(东方愚8月22日于青岛浮山公寓,发表于8月23日《珠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