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商场苦难 |
2005年5月26日,格兰仕集团高层进京“请愿”,上书证监会,指责上市公司美的电器(000527)对其控股的小家电业务强行“指婚”,宁肯低价卖给大股东美的集团也不考虑愿出更高“彩礼”的格兰仕。(7月4日,《英才》)
深的恩怨,旧的“新闻”。尘埃落定一个多月后的现在,媒体的分析与评论依然喋喋不休。然而笔者发现,无论从格兰仕制造“注意力经济效应”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美的电器“打擦边球”的商业行为入手,这些分析十有八九都是在为格、美之间“互揭家底”的举措感到痛心疾首──没有合作,而浸淫于冤冤相报当中,我们的“竞争力”何在?!我们又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的骇浪?!诸如此类。
这种忧虑当然不是无源之水,但却有夸大其辞之嫌。从商业的行为艺术来看,“合作”完全可以解释为“1+1>2”的一种市场图腾,然而与单纯的数字加减不同,商业合作是从“契约”的角度起航的。制度的约束性与操作性越强,合作的原旨教义表现的就越充分,否则只是一种假象。拿最近热点事件来说,国内首家民营石油航母长联石油的成立让人振奋,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长联石油第一次筹备会议的参会民企有100家,而后声称加盟企业“应该”至少50家,直到六月底挂牌的时候,真正加盟的企业数量不过只有30家!“100、50、30”,一组简单递减数字,也许能让我们玩味到合作的不易与幽远。
家电业企业何尝没有过“抱成一团”的群情激昂?!去年情人节刚过不久,我国百余家家电企业老板齐聚北京,舞剑弄姿,好不潇洒。然而终归没多久就偃旗息鼓,再后来就是相互间的官司与摩擦,争的面红耳赤──褪去了“合作”这层“面膜”,个体逐利理念永远凌驾于集体理性之上的思维惯性无法尽散,“互揭老底”几乎成家常便饭了。
俗语说“强扭的瓜不甜”,既然没有合作的原始根基与制度保障,就没有必要将“互揭家底”与企业道德强拉硬扯,或宣扬企业忽视了竞争力提升等上纲上线的言论。其实,中国企业之所以对“抱成一团”明热实冷、虚与委蛇,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缺少像格兰仕、美的一样的“揭短意识”。每家企业都对自己的弊病讳莫如深,整个行业“看起来很美”,实际上积腋成裘的阴霾爆发,后果将是致使性的。
格兰仕与美的间的“互揭老底”,让家电行业违规关联交易、虚假排名宣传等行为驶入了公众视野,如果有更多的家电企业相互揭短,家电业短期内肯定会吵翻天一样热烈,甚至可能充斥着“火药味儿”,然而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整个行业要想获得长期的肃静,又怎能不以阵痛为代价呢?
正如历史上的“风闻言事”一样,痛则通,不痛则不通。一个行业的企业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互揭老底”,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现代商业文明,也是在中国特定商业语景下促进企业间真正合作的“前奏”,更是提升企业以及整个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途径。(东方愚7月5日写于青岛浮山公寓,本文发表于2005年7月29日是《中国工商报》)
作者注:请在下面页面投《财富悲情》一票,http://publish.sina.com.cn/show.php?p_id=6&t_id=559&s_id=0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