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以前去“打口故乡”时的一些感受,在报社做娱记的时候写了这篇稿子,如今看看家里堆积如山的唱片,感觉蛮好玩的,整理电脑时发现了它,其实,那种生活有一段时间经常在我的梦中缠绕......
“打口”属于专有名词,指的是已进行处理的国外音像制品(用专用机器把光碟切掉一段),通过非正常的渠道进入国内,又称“洋垃圾”。
“打口故乡”人
广东潮阳区和平镇,一个巴掌大的地方,谁也想不到竟是国内最大的“打口”基地。镇上有许多磁带加工厂,人们了解到,磁带、CD唱片,全身都是宝,通过这些废料蕴藏着新的财路,而很多磁带、CD在国内市场上根本找不到,记者曾在广州帮朋友买碟,继而进入了这个“打口”的王国。
“天上有雷公,地下海陆丰”,这个地方很乱,以前在街上有很多的走私电器之类在这里卖。大街上几乎看不到警察,晚上一般人都不经常出门。在这里做打口生意的商人,大多在这里租房住,长年生活在这里,有的则住在拆废料老板的家中,一日三餐管吃管住,日子过的还过得去,唯一难耐的就是这里的寂寞。新货一到,他们就会雇一些当地的农村妇女来帮忙挑货,因为货量很大,每次要找十几个妇女帮忙才行。卖方主要负责将一些没有打到的或打得很少的CD唱片挑出来,然后由老板的手下分出品种,给货运站打电话找车,专门有人开车运走。大多数老板都选择汽运,这样比较安全,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新货即可发往全国各地,在这里的商人大多是国内的大老板,他们控制着全国的打口市场,哪个城市某个人做的好、什么货好销、什么货不好销,他们了如指掌。
“打口”从业者
北京“打口”商人A:“我92年开始做这一行的。以前喜欢听,后来发展成卖唱片。我的货源主要集中在和平镇一带。我在进货时,会把各种唱片、磁带的种类分开,电子舞曲、重金属、古典交响乐我都分开来卖,以适应不同顾客的需求。我以前也是从小做到大,我在国内也算是很有名了,北京我已经有四家店了,我的货发往全国各地,新货一到,我就会打开电脑,给我的老顾客发E—MAIL,或者打电话,通知他们来拿货。刚开始卖的新货价格略高一些,后来卖得不好的货就便宜些卖。有的大学生也在我这里拿货,到学校里去卖,我就会给他们很低的价格,让他们都赚钱。我的货价格高,全是尖货(好货)。次点的品种我都不进,没有打到的CD我们称为圆盘(完好无损),批发价在10元左右,市场零售价为20元左右,国内引进的一模一样的CD,标价要140元左右。“打口”磁带就随便卖了。主要是学生来买。
做这行也要文化的,我的英文水平还好,大多数做“打口”生意的老板英语都不错,这样他就能看懂唱片的内容,以此来分辩优劣。我的零售店经常有文化稽查来检查,“打口”实际上就是走私货,每年总要被收好几次,但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不算什么。毕竟“打口”唱片在国内只能偷着卖,不能光明正大地卖。我现在生活很好,应该说是“打口”让我发了财。警察抓过我两次,我现在已经转到幕后了。我也投资其它生意,因为这个不可能做一辈子的。
武汉“打口”商人B:我大学毕业后,当了两年警察,后来因为特别喜欢音乐,就转行开了专营打口的唱片店。我什么品种的货都进一些,很多货我都自己下去挑。新货一到,我坐飞机就过去了。我现在在武汉有三处住所,已经不缺钱了。我也被警察抄过几次,最多抄了我200多件货,但这都是小意思。我的仓库有好几处,有些好货现在不好卖,我就等等。这一行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好。在我这里批“打口”的散户我对他们都不错,都让他们赚钱。和平镇这地方就是有点乱,我在那里已经被抢过两次了,我的大腿上被捅了一刀。想想挺后怕的,这行也不容易啊,我们赚的也是辛苦钱。
南昌“打口”商人C:我大学毕业后,就开了这个店,专营打口,生意还行。我的货都是二手货,都是大户给我发货,发的货质量还不错。做“打口”挺另类的,在我们城市当中,我的知名度还是蛮高的。我有自己的乐队,经常到各大高校演出,和国内的很多乐队很熟。“打口”在城市当中是见不得光的,就是因为其价格便宜,比盗版音质好,所以才能有市场。文化部门也已经查了我好多次,我觉的这挺正常。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跟“打口”有很大关系,对城市而言,如果没有“打口”,这绝对是个灾难,这个城市肯定是摇滚乐的沙漠,这句话毫不夸张。
“打口”唱片的受益者
某乐队主唱:国内90%以上的乐队都有买卖“打口”唱片的经历,并且有的收藏量大的惊人。真正的音乐人是以收藏唱片来提高自己整体水平的,并以此来开拓眼界。以便于今后自己能做出好的音乐。有的人从“打口”唱片中听到了他们想要听到的音乐,后来加工成了自己的音乐,而在中国摇滚乐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有的成为最著名的DJ,每天通过自己以前收藏的唱片,来传播音乐。这都是很好的现象。因为有些唱片在国内根本买不到。有的也成为国内著名乐评人。对中国乐坛指点江山。有的一跃成为先锋音乐的主角,有些乐队则恬不知耻地,翻唱国外乐队的作品。我现在已经出了三张唱片了,每一张唱片的风格都不一样,开始前我也曾翻唱一些乐队的作品,那纯粹是瞎玩,后来在我的作品加入了很多个人因素,很多东西是正规专业音乐学校学不来的。是“打口”唱片让他们开了眼界,“打口”是他们的音乐老师,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
乐评人金兆钧:有些乐队刚开始时,我们允许他们翻唱一些国外乐队作品,他可以随便翻。当你自己做作品时,再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中国的摇滚乐不是哗众取宠,“二手玫瑰”乐队就非常不错,东北二人转,大人小孩都爱听。国外的摇滚乐我听不厌,国内的就差了很多。一些主流歌手也翻唱国外的流行音乐,这就比较难以让人接受了。当这些歌手在国内的各个晚会上出现时,我才认为这是国内乐坛的莫大耻辱。我并不反对大家听“打口”唱片,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唱片市场还不完善,“打口”在中国没有市场,绝对不能登大雅之堂,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有些人买不起原版唱片,只能将就着听了。
某唱片公司企宣:我每年都喜欢买很多“打口”唱片,比如说看看国外乐队及歌手演唱会的现场灯光、音响等等,我会去多了解一下,以便我们公司歌手做演出时多一些创意。国外的唱片封面设计我也很喜欢,公司在做歌手唱片封面时,我会参考一下,以便做的东西更前卫、更加别具一格。实际上大家听“打口”唱片主要还是为开拓眼界,我已经收藏了两千张“打口”唱片,这在国内根本不算什么。
某电台DJ
:我非常喜欢“打口”唱片,我希望找到一些好的乐队或歌手的CD来听,有些唱片在国内是买不到的,有些非常好听,我的“打口”唱片已经收集了很多了。现在我在节目当中,经常向大家介绍唱片,用的大多是“打口”,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我特别喜欢古典音乐。我经常去外地出差,经常光顾一些“打口”店,因为那里有我想听的唱片,
何时“打口”洋垃圾才退出历史舞台?
“打口”唱片因其价格低廉,音质各方面又比盗版唱片好,而深受乐迷的喜爱,但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很多“打口”唱片因为在唱片上打了口,使我们少听一到两首歌,磁带也要人工接上去。“打口”唱片都是走私运过来的,众多原因使“打口”不可能光明正大地放在唱片专柜上销售,只能偷偷摸摸做地下违法经营。文化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销售此类唱片,一经发现,查处并销毁。我们国内的唱片行业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的是因为价格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引进机制等各方面的综合原因。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唱片市场能够迅速完善起来,成千上万种的正版唱片摆在乐迷面前,供我们挑选,且价格低廉。到那时,“打口”这个词将永远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