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看到《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这样的情景剧,说实话有一些感触要谈下。如今因为抗日脑残剧、宫斗剧、武侠剧、穿越剧的扎堆热播,很长久没见这样追求“寓教于乐,国学教育”的儿童剧了。就算是咱们的动画片也都是《喜羊羊与灰太狼》那种,要不就是3D“玩具片”和“校园小清新”,相反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却没有人去拍了。在这种类型剧贫瘠的时刻,《学堂故事》来得恰到好处。这样普及全民教育的情景喜剧,除了适合孩子们观看,还反思了我国的教育制度的弊病!
有一颗自由的心海宁人士王大智,来到了陌生的兰香镇,渴望将孩子们教育成才的博大爱心。整个故事围绕着“大智先生”跟他的学生们展开,王劲松是绝对男一号,他一副貌似学究的圆框眼睛,一身貌似死板的褪色长衫,典型是老顽固派思维。不过他在教学中大胆采用新式教学法,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带孩子们去看大自然,却很有效果。我记得很清楚的是第一集,男主角刚来到那里,就被警察误抓了,可见那里人缺乏常识,缺乏教育,缺乏知识,才导致这样误会诞生。而王先生能开学堂,对方给房子和费用的要求,则是让自己孩子免费学习,可见那地方教育贫瘠到什么程度了!
本剧据说要拍到300集,为《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五部,每集20多分钟,这样一集看完了,时间也不是特别长,一般的小朋友或熊孩子都坐得住,能看到品格意志、道德理想、古代神话、古代楹联对联、四书五经、算数历史、为人处事等中华传统文化。该剧主创尝试的是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去完成薪火传承,成年人全可以当“温故而知新”的一课,青少年能潜移默化地接收了新知识,不管他们能否100%地领会主题与精髓,他们的脑海里对传统文化有了印象,至少这样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大弊病,应试教育导致很多书呆子的诞生,他们只会考试,却真不懂得“国学”。撇开教育的诟病不说,“国学”确实应该瞄准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再不增加“国学功课”,他们或去死念ABCD,或去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或去套用各类理科公式,甚至去在试题里研究各类破解规律。但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它应该在青年人身上培养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消灭个性,让他们为考试而成为拼命死读课本的工具。《学堂教育》这样轻松活泼的电视产品,让孩子面对“国学教育”不再枯燥,他们不用担心考试,不用担心不及格,不用担心看不懂,能明白作品想传达的“国学”!
回到《学堂故事》中,该剧所设定的民国时期,从一个小学堂展开故事到同学堂相关的先生、学生、路人、仆人等等,展现出一个江南小镇的人情风貌,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剧中经常有山水国画元素的映衬,不仅彰显传统国学的奇特魅力,还吸收漫画、吟诵等艺术形式,营造一幕幕意趣盎然的情境。如今,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复杂信息,还有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等等,这给当今教育带来严峻挑战。教育的形式也需多样化,因此影视剧不仅是娱乐的产物,同时兼备知识的传播者的责任,那么怎样让学生去学,怎样让他们想获得知识,《学堂故事》做出很多常识。
“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然我国影视剧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即便包括《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都需要不断地努力对痛思教育的弊端,而且势在必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