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四二》拥有强大明星阵容与巨额投资,但由于《集结号》《大地震》都仅有诚意,质量总达不到预期,让咱对爱吹牛皮的冯小刚导演十分担心。看完影片后,发现《一九四二》多线索有条不絮,目睹饿死人、狗吃人、卖女儿、卖老婆、死孩子、炸灾民,与及那个没拍出的“人吃人”,外加政界、商界、外国记者各种视角,国民政府虚伪无奈,日本兵趁虚而入,点面俱到,视野大气。这样年度巨制,向观众展示了血雨腥风、灾民疾苦,既有壮观恢宏的轰炸大场面,还不乏小人物质朴情感。
整部电影还是《集结号》《唐山大地震》那种写实路线,向来以华丽著称的叶锦添,则走起了《投名状》中奚仲文那样路线:脏脸、破衣、灰尘、尸横遍野,大批灾民逃亡,皆透出一种“苦难”。随着赵季平的悲凉配乐,则勾画出一幅战乱期间的残酷感。而在《一九四二》无处不透的“饥饿”,更让人看着痛心。而没饭吃的冯远征要死,有食物吃的张默同样要死,与及老谋深算的地主老东家张国立,反而家破人亡、女儿被卖青楼,更带有一种巨大嘲讽。
《一九四二》并没有《唐山大地震》那般简单,人物变多样化,故事更为丰满,再不是简单家庭苦情伦理,框架搭建得特别大。而蚂蚱带来的饥荒,日军侵华让政府双线作战,腐败和无奈的民国官员,无力回天的蒋委员长,以及老百姓为粮食互相残杀,都造成一个民族的悲剧,致使数百万人死于非命。整个悲剧致命原因准确定在“粮”上,而冯小刚幽默调侃台词,还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命运纠葛,让《一九四二》发人深省写下沉重一笔!
张国立扮演的老东家,睿智狡黠、老谋深算、重情重义,反在由于大灾之年,天降大祸,全家被抢被烧,儿子惨死,女儿被卖,流落荒野。按他的话讲,知道如何从穷人变成富人,但在恐怖的饥荒灾难的面前,他简直无力回天。张国立毕竟演技老辣,台词念得很真挚质朴,加上戏份最重,人物犹如《活着》中葛优般经典。陈道明演的蒋委员长,他想赈灾救民,但日军逼迫厉害,为保全大局,只得下达撤退命令,舍哪个都是错,因此内心充满了巨大矛盾,角色还原了历史客观面貌,同时写出了一个失败领导者在灾荒面前的无奈。
张默演的栓柱,原属赶马车的小随从,没什么脑子,耿直冲动,并垂涎老东家女儿的美色。这个有缺点小人物,却言而守信,为最后梦想被日军用刀爆头,完全是忠义草莽的悲剧。徐帆扮演的花枝,王子文演的星星,同样身处苦难,四处逃荒,为了亲人,把自己卖了,红颜薄命。而张涵予从信守天主,到头破血流,冲着罗宾斯嚎哭;敦厚老实的李雪健,面对蒋委员长那么多危机大事,不敢说出灾情;布罗迪演外国记者白修德,蒂姆·罗宾斯演神父梅甘,都各有特色,极佳的群戏表演,亦成为《一九四二》最大亮点。
至于《一九四二》大场面,则集中在开头地主家厮杀,众多灾民黑压压逃荒,与及三次日军飞机轰炸。当然《集结号》的动作指导朴柱天连同韩国团队,在灰尘弥漫下,把无数难民炸得粉身碎骨、血肉模糊、断肢乱飞,把重庆民国建筑物炸成一片废墟,其爆炸时间够长、够惨烈、够震撼,确实在华语灾难片里是史无前例的。当然《一九四二》文戏居多,这种140分钟的沉重苦难,谈的是政治纠纷与老百姓死伤,关乎于人物生存命运,格局很庞大,因此令人揪心。但全片同《南京!南京!》《投名状》风格相仿,画面过于死沉压抑,人物灰头土脸,仅到城市里略带华丽,虽说题材决定风格,但这种沉重写实片,注定不能让所有观众喜欢。
而每次突发一个意外,导致一个小人物惨死,一只黑猫被煮,一个薄命红颜被卖,一个婴儿被闷死,还有屡屡侥幸逃脱的张国立,我承认有戏剧化的编排迹象。这是原作者刘震云,同样不能避免的问题,但这种问题没必要夸大其辞去鄙视,毕竟这就是个戏。
我数年来屡次望着《投名状》《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岁月神偷》《太极旗飘扬》再如何认真,也会遭无数人鄙视与非语。他们总认为这种片是拿老百姓伤口赚钱,他们总觉得剧中感人细节特别矫情,他们总觉得这里或那里不合理,却从不设身处地为电影悲剧人物着想.........在看完《一九四二》后,吾依旧不停思考着各种,但张国立最后遇见小萝莉后,他带着她一起继续找活路,那句“为何还要提这件事”的话外音响起。也就在那一刻,我同样坚持认为只要剧情精彩,并能写好老百姓痛苦影片,《一九四二》理应盛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