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克执导的《刀》有种焕然一旧的别样感觉,抱歉我用是“旧”而非“新”,因为漆黑的画面,荒野取景,再加强盗与侠客都身着破衣烂布,拼命求快的凌厉剪辑,模糊了武学招式,视效早失去《黄飞鸿》时代的民俗与精美,并充斥着“返祖”现象。倘若诸多粉丝宁愿用“另类”来赞《刀》乃所谓创新,愣再把他推上武侠颠峰,继而接着迁就《蜀山》《七剑》的种种败笔,那么徐克不再是一个人类的名字,而成为一种神仙式信仰的标签。
稍懂质量的观众绝对鄙视《黑侠2》《深海寻人》《女人不坏》,因为乱七八糟的剧情与人物,皆透出徐克十几年通病本质--失控。有人非说《逆流顺流》是他最后的经典,但可惜除了法国手册十佳与威尼斯数码奖,仍暴露出徐克多线索处理混乱。瞎摆酷的人物,3D严重的虚假爆炸,单薄的情感戏,仅能换来票房惨败,观众远去。所以笔者重新想起《刀》,仍认为是他作品一个分水岭,片子虽有亮点,不算次,而且还有位让人心碎MM,可惜不加节制的卖弄风格,也注定徐克偏离大众,在武侠大师道路转弯不前。不少网友曾用句不中听评价老怪后期作品,其实极正确:“他已经疯了!”
《刀》参用了武侠片罕见的第一人称话外音叙述,完全从女主角视角瞧这场江湖是非,作品表面上“写实”风格,诸多细节其实虚得像回忆,笔者反复瞧该片,在前面小玲思春地方,叙述无比清晰,相比徐克后期作品要舒适。但影片变数在和尚之死,他救个人,凌厉剪辑一转,反已死得窝囊,许多作品配角善有恶报很正常,但徐克处理上反搞出种莫明压抑。
事实上,通篇看罢,仍感到一种压抑,毕竟这仅是一个关于江湖恩怨古装片,导演故意拍得意想不到,居然连少女的幸福都牺牲而去,观之确实悲哀,但笔者在为小玲伤心后,又看徐克日后那么多混帐作品,回头再思考《刀》唏嘘不已。几大反派都是恶毒脸谱化坏蛋不提,两大男主角细想竟无半点可爱,定安同名字是逆反的,为人处事根本不安定,铁头(陈豪扮演)则是个简单糙汉,二人甚至都迷恋妓女,把小玲位置摆得很低。反到是小玲(熊妮扮演),天真无邪,娇憨可人,恰逢少女怀春,暗恋着定安与铁头,正如她口说所说不懂江湖,仅想为自己找个好男人。
定安听到自己身世是一个偶然,同样小玲为追他轻易陷入匪群,也是一个偶然,更偶然是反回来救小玲的男主角,拣东西时还把手给弄断,接连不断的偶然,其实在刻意创造着不幸。同时赵文卓的功夫优势,再也没有发挥,全片只要开打,“快”字第一,剪辑与镜头都过分求变,模糊的动作场面,我不认为是写实风格,而是学古龙虚化了招数,愣搞风格。影片在安定父亲被飞龙杀害的叙述,居然学起恐怖片,闪回刻意生硬,毫无美感,该片许多场面甚至都充满着山寨气息,难道江湖仅是乌烟瘴气的糙地?徐克再不懂得浪漫?
小玲与定安构成双线索,中期各自前行。男主角坠下悬崖,遇见小孩,还偶得秘籍,根本是武侠片的老套路线,结构并无创新。还有那么多匪徒凭什么非抢定安与小孩,穷疯了?烧完房子,还非不杀人,更是匪夷所思。当然定安独臂练武时的艰辛,徐克作品有时在表现人物励志时,确有一套,那种逆流拼搏的精神,仍叫人赞叹。但幼稚在于那帮匪徒后来又来抢一次,连傻子都知道对方肯定没钱没粮,那来抢什么?纯粹给男主角当靶子的。
另外女主角始终处在尴尬位置,她被铁头带出找人,反目睹后者强占了妓女,她接受不了男女间的肉体欢欲,更重要小玲逐渐发现自己对男人,不过一厢情愿罢了。《刀》里的客栈极像《新龙门客栈》,细看布景还甚为华丽,也在此时我发觉取景总在荒野糙地的徐克,稍回到以往。可所谓向张彻《独臂刀》和黑泽明致敬的《刀》,片中众人自私自利、残暴无情犹如野兽,不讲道理只讲实力,即便一个妓女也会无故挑拨别人自相残杀来取乐,异常暴戾。因此熊妮扮演的小玲,纯真得不加杂质,太容易被《刀》突出,其实大众并非想看残暴与杀戮,只希望跟小玲一样找个好归宿,安定生活。
高潮戏,练锋号刀场被几个匪徒骗开了大门,对方进来抢了刀就杀,飞龙也从天而降,顷刻之间练锋号众人岌岌可危,又是定安回来,独臂断刀客击败了飞龙,符合着多数动作片原则,也依靠着刺目的鲜血,眼花缭乱的动作,找着点古龙味道。其实报仇主线索完了,便可以收尾,偏偏小玲继续要单相似,她依旧不懂江湖,小女子还是等不到男人。
整部影片框架搭建在她的悲剧回忆,同时也变得小气,视效过分风格化的《刀》,也叫我渐渐发现曾经用《黄飞鸿》叱咤全球的徐克,变得那么怪异与自恋,而他所谓创新也仅是故意拍得没见过,不考虑大众接受能力。可实际,小玲不懂得面对江湖,不接受两个爷们不爱她的事实,同样许多影迷正如小玲那般,任凭青丝变白发,情愿用意淫孤独度过余生,宁愿聆听那首《伤痛》,也要守着对心上人的那种狂恋,继续去吹捧徐克,再不愿接受一个事实真相
---徐克走火入魔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