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情结与明星崇拜
刘利军
刘利军
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其学术报告中说,也许得一个诺贝尔奖能够让中国人很高兴,但是这对时下的中国来说并不是最需要的,仍处于脱贫阶段的中国急需像比尔·盖茨、任天堂之类会赚钱的创新人才(3月15日《东南快报》)。
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渴求,戴着“世界最高奖项”光环的诺贝尔奖,已成为国人多年来的梦想。而深谙国人“诺奖情结”的杨振宁也屡屡借此抛出高论吊起公众胃口,去年10月,扬振宁在交通大学的演讲中言之凿凿地指出:20年内,中国大陆学者也有望问鼎诺贝尔奖。既然20年内中国将有学者获得诺奖,杨先生又何以出今日的诺奖对中国无用论呢?
莫非是因年势已高,杨振宁先生已然得了健忘症?可以与之形成对照的是,2004年杨振宁先生在“2004文化高锋论坛”提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同样在杨振宁先生做出诺奖之于中国无用论的同时,杨先生又称:近年来,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不利于创新。他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前后对比起来,不仅让人一头雾水,甚至有些莫名其妙了:立论者是杨先生本人,最终否定者竟也是杨先生自己!如此出尔反尔,似乎应归为墙头草的一类。那么,在杨先生如是看似矛盾的两种立场当中,我们该做何取舍呢?
凭心而论,持续以来的“诺奖情结”在很大程度上正演变为“明星崇拜”,人们对于国际或世界级奖项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对获奖者本人,或是对奖项本身光环的追捧。这一点不难理解,无论是奥运会上尽风头的刘翔,还是诺奖得主杨振宁本人在国内受到的隆重待遇,都可以作为明星崇拜的绝佳例证。
而可以预见的情形是,一旦国内出现了诺奖得主,那么对于他本人的关注和报道也将超脱于其成果所具有的实际价值――这与娱乐圈里对于明星的崇拜并无二致;基于这种明星崇拜而形成的诺奖期待也该算是居心叵测吧?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学术成果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实际价值,理当高于创作者个人的明星光环,实际或实用价值才是光环产生的惟一源头。
当顺着这一思路再来理解杨振宁的“诺奖之于中国无用论”时,正是一种殊途同归的结果:一两个诺贝尔奖能够让中国人很高兴,却不是最需要的;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创新,脱贫,致富。华而不实的奖项与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对比起来,孰优孰次早已泾渭分明。但是,要正视这一局面,或是从实用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这些与我们内心期待相悖的观点时,我们恰恰缺了一种勇气,这勇气便是理性的辉光和直面现实的胆量。
不管杨振宁此前的言论妥当于否,其诺贝尔奖之于中国暂不需要无疑是讲了一次真话,值得那些深怀“诺奖情结”的人们反思、深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