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公将导致贫者愈贫
刘利军
刘利军
日前,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而“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2006年2月8日《中国青年报》)。
众所周知,贫困的根源在于“教育”,因为教育花费高,所以贫困者上不起学;因为上不起学,所以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所以挣不到钱――富者恒富,贫者愈贫。因教育所致的马太效应正在凸现。显然,对于大多数贫困群体而言,教育高门槛造成的客观障碍已将他们隔离进了“贫者恒贫”的恶性循环。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是贫者向富裕进阶的捷径。高企的教育门槛无异会将那些贫者阻断于教育门外;因不能接受教育而导致的知识与技能的欠缺,又将从无形中剥夺掉贫者致富的诸多机会;机会的不均等是贫富差距出现及加大的根本原因,而教育不公的存在无异是加大贫富差距的根本动因。
调查显示,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笔者就出身于贫困地区,县里的重点中学里挤满了贫穷人家的孩子,相当一部分家庭因为有孩子上学不得不节衣缩食,有的家庭几年也无人添加一件新衣服。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供养一个高中生的开销就不光占去全年的家庭总收入,甚至还需要借贷度日!
县里的重点中学每年的升学率在所属的市里名列前茅,每年都有几百人考上各类大学,这又将耗去几百个家庭多年的积蓄,有的家庭甚至因此负债累累――在很大程度上,贫者愈贫在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考上大学”时,已演变为现实逻辑,就已将这些学子的生身父母抛进了“贫者恒贫”的恶性循环。于是,这被当作政绩的升学率,也变成了消解经济增长、GDP的“抽水机”。
一边是无钱上学,另一边却是惟有靠受教育才能甩脱农门;一边是要靠教育水平提升拉动经济增长,另一边却是教育正抽干经济发展的GDP增长。如此看似矛盾的对立面,在城市、农村在进行着现实的博弈。教育致贫以及因教育而衍生出来的负面因素,正在削减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这显然背离了教育的本意。
实际上,教育致贫与高企的学费、教育乱收费、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等因素关系密切。近年来,教育收费的增长幅度已经远远超过了GDP的增幅――;而择校费、赞助费等其他一些违规收费更是让孩子家长疲惫不堪;国家和地方在教育投入仍有较大不足,教育资源分配地区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减少了贫困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现在的教育城乡差距已经形成了现实的贫者恒贫,当这份关于“教育致贫”的调查报告摆在我们眼前时,有关部门理当给予教育更多的关注,教育不公的状况必须被打破――教育这一贫者蜕变、向富人进阶的惟一渠道理当成为坦途!这不光是贫者的企盼,更是进步社会持续发展、消解马太效应、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
前一篇:多子多福?
后一篇:智商娱乐与被娱乐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