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00亿境外坏账的出口警示

(2005-11-04 11:29:32)

  在中国外贸持续增长的繁荣背后,一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20倍。(9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按此标准推算,2004年中国出口额的5933.6亿美元中,产生的海外坏账应该在30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2400亿多元。
 
  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的遭遇,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
 
  在国内因信用饱受诟病的中国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真实遭遇了外商的信用问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并颇具讽刺味的是,此前我们还对外商信用乃至外国的信用体系奉若圭臬!显然,每年2400亿元人民币的境外坏账、超过50%的“境外应收账款延迟收付”,正在吞"啃噬"中国外贸,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来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示:出口有风险,进入需谨慎。
 
  然而,仅仅将这样一句警告拿去给中国的出口企业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急于进行海外市场扩张的中国企业和重视加大出口份额的中国企业整体环境而言,对他们惟一有用的信息在于,如何增强对于海外信用风险的抵抗能力,并进而消解掉这种风险,真正实现外贸出口的低风险运营。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化局面并非易事。
 
  中国出口企业需要对这2400亿坏账进行深入的反思。诚如评论者所说,中国企业之所以海外坏账如此巨大,除了由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加而可能导致的“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还较低。而一句简单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显然不足于成为2400亿海外坏账的替罪羊。在我看来,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外贸信用管理上的信息不对称。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外国企业对于中国的了解与中国企业对外的了解显然并不对等,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化仍处在成长阶段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企业与已经高度市场化的外国企业相比,对于市场手段、信用风险及预防的认知本身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也就不能排除外商利用信息优势而对中国企业进行的打压和欺诈等行为。
 
  此外,中国企业对于外商自身信用以及国外信用体系的了解显然仍然不够深入。对于尚处在市场化初期的中国而言,由于现行法律、体制等诸多方面的不完善,这为中国企业在境外坏账的处理方面缺乏经验甚至无所适从,或者甘愿吞下这笔坏账。这样的局面一旦形成,那么这2400万元的坏账无疑就成了中国企业在出口问题上,向国际贸易或者外商支付的一笔价值不匪的“信用学费”。
 
  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企业的信用评级中找到佐证:刚刚面市的《科法斯世界贸易信用风险手册2005~2006》中文版将将中国的短期信用风险评定为A3级(国家风险稳定良好),中期信用风险则为“低风险”。显然,当中国出口企业以一种稳定较低的风险以及较为低级风险防御手段去应对国际的高风险贸易时,呛几口水、吃几次亏、交几千亿的“学费”是一种必然。
 
  中国出口企业理当从这一年2400亿坏账的出口贸易中吸取教训。我们没有理由为自己的较高信用等级而感到沾沾自喜,在布满利益陷阱的国际贸易中,信息或体制落后必然处处被动挨打。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强化风险防范机制来降低因外商失信而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而对于那些试图通过出口来扩大收益的中国企业来讲,在进行出口之前最好先练好内功,出口的深水不是仅凭冲动或想法就能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的——境外坏账拖垮出口企业绝非是危言耸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