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VS华为:产品才是最好的情怀!

标签:
it财经 |
小米和华为一前一后的两场发布会,让人不得不把二者相提并论。前者是互联网思维的代表,后者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体现。
有媒体说,小米展现给粉丝的,是雷军那淋漓尽致的情怀和背后的无奈;而华为呈现给用户的,是实力强大的产品和背后的野心。
为了不让本篇沦为两家公司水军的阵地,尽快聚焦观点:这世界上没有独立的情怀,对企业家而言,好产品才是真正的情怀!
人是情感动物,所谓人以群分,如今最火爆的社群要么是工作群,要么是兴趣群,其实,都是在用标签来区分不同的人,寻找共同的情感。所谓情怀,则要上升到比情感更具高度的价值观层面,但是,这背后的基础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基本的标签。
我一直认为,产品服务本身也是一种标签。制造这种产品的人聚集在一起,就产生了工作族群;消费产品的人聚集在一起呢,就产生了兴趣族群。如何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生成标签,对接到相应的族群,是一个企业互联网化的根本工作。
如果说创业是为了改变世界,那么产品和服务的设立,则是改变世界情怀的具体表达。所谓初心,雷军当年做MIUI,焉知不是想在安卓和苹果之外,主张中国制造的手机操作系统?华为当年做通信设备,又岂不是看透了外企的高额利润,在从沙砾中挖掘那份残存的工匠精神呢?然而,具有改变世界梦想的人很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改变世界需要一步步去走,做出优秀产品是最踏实的一步,也是无可替代的一步。空有报国心,却能力不足,也是可惜得很。如今的企业有一种趋势,就是舍本逐末,只谈情怀,不讲产品,仿佛粉丝为了狂热的崇拜,就可以购买根本不需要或者质量不靠谱的产品。这才是构成虚假繁荣泡沫的本质原因,一个直接的例子就是淘宝双11,912亿惊天数字背后,60%的退货率!
健康的市场经济其实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定是优秀的产品、满足用户刚需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实现价值,从而驱动正向竞争。理性的消费不能因为同情而买单,这就像是宠坏自家孩子那么糊涂呵。培育情怀产品的确如同教养孩子,既要适度呵护,更要让其接受市场磨砺。10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如果华为去做TD-SCDMA》,当年这一标准仍然牢牢握在大唐电信的手里,3G标准的发布为此一拖再拖,就像宠坏的孩子,撑不起国际市场,中国制造,这样的情怀虽然要扶持,却更需要华为这样真正市场化的企业去兑现。市场经济,只有足够好的,才有人买单,不可能强迫消费者去选择,也不可能靠眼泪去感动消费者。
在社交媒体时代,非常理解小米们的做法。弱者是可以赢得同情的,个人品牌是可以让粉丝唏嘘的,但这真的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基础。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任何营销只是让表达更美,效率更高,范围更大,如果根基不牢,还是很危险的。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被口水淹没的华为的技术实力,据我了解,华为的海思芯片是从2G时代就开始研发的,10年前在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了华为的这一子公司,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华为要耗费人力物力精力去做这一艰苦工作,一直到4G时代的今天,当高通面临华为这个强敌大为忌惮的时候,才终于明白了任老板的良苦用心。通信技术的的发展是需要持续的,而匠心精神是需要大量的付出,多年默默的发展,这个“养”的过程,真心把那些急功近利的企业排除在外了。这才是真实的技术屏障!
当一个企业温饱的时候谈情怀,是不能作为市场竞争策略的。最好的情怀一定是做出优异的产品,用行动来打败对手,这种情怀,中国的企业家们太需要了!或者,这更是在警示我们,在企业追求高度的时候,不要忘记最基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