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T业遭遇“公关病”

(2007-12-01 15:17:20)
标签:

IT/科技

公关

分类: 乱弹IT
IT业遭遇“公关病” 

 

 

不知道是因为冲刺太猛以致踉跄,还是因节奏太快而至浮躁,IT行业的个别公关最近似乎是有点儿不对劲。并非一人之见,而是不少同行的共识。如果你也曾经见识过以下症状,不妨判断下,如此算不算“公关病”。

 

症状一:虚火上升

公关和媒体之间的合作,原本是一种双方平等互利的行为,但虚火上升的公关对媒体会明显流露出颐指气使的甲方倾向。例如,某公关公司在其客户CEO访华时,对媒体记者一概呼来喝去,指东打西。时而故作威严,对摄影记者假以颜色称“我们CEO不喜欢听见相机的声音”,时而殷勤备至,连速记员都一概逐出专访间去,美其名曰“免受打扰”。

这算什么——以打压记者来“献媚”吗?

如果CEO稍微有点智商,就应该明白,应该看重的是什么。是公关公司做秀式的表演呢,还是最终实际的宣传效果呢?假若某个公关让各大媒体提起来都嗤之以鼻,恐怕其大限也不远了。

药方:清热解毒剂

为何上火?只因毒气太大,说白了,就是钱多“烧”的。釜底抽薪,降低宣传预算,最立竿见影。这还算轻的,其实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炒鱿鱼”。许多企业喜欢每1~2年更换一家公关公司,原因是“不好使了”。足以看出问题所在。频繁更换也许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手段,个别公关太容易毒气攻心,谁让人家手里宣传预算太丰裕了呢。

 

症状二:中气不足

通常来说,这种公关相当值得同情,因为企业的轻视,导致其地位低下,缺乏主动性和稳固的地位,结果呢,只好被边缘化,被当作一个留声机或者扩音器,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

别以为这种情况是少数,其实在中国IT行业里,甚至许多成功的大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一些相对保守的企业,往往遵循着低调做人的原则,把代表着形象宣传的公关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上。

难怪有一位资深公关人士无奈地概括自己的职业,“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公司压根儿不会想到你;可是一旦出现了舆论危机,那天大的责任全在你。”

药方:十全大补丸

这个药方不仅仅是开给公关人员的,企业管理者也应该看看才是。对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保密制度很重要,而社会形象也同等重要,很难想象一个距离公司核心业务很遥远的公关人员能够准确、到位地去把握舆论导向,能够答复媒体的咨询和疑问。因此,企业管理者也应该尊重和理解公关人员,为他们提供滋补营养的信息,让他们找得着北,说话才能够更加理直气壮。

 

症状三:消化不良

本质来说,公关其实是企业乃至社会的润滑剂,是各类信息的协调者。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前提,公关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将管理层的决策进行消化之后,再进行对内对外传播。但如果公关人本身在获得信息之后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引起了自身的消化不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信息错漏也就在所难免了。一传十、十传百,错误信息的回收工程浩大,况且经过多番传输,就算原始误差只是裂缝,经过多次演绎之后,恐怕也成了鸿沟吧。

药方:通气丸

对于信息的错漏该如何应对?很简单,疏,而不是堵。目前许多公关可谓是刀枪不入,滴水不漏,反而引起外界浮想联翩。越是不肯对外讲明的事情,往往越是黑幕重重。新闻不是在比拼想象力,而是基于事实的判断力,遮遮掩掩、躲躲闪闪,反而加倍能勾起人的窥探欲。企业内部是需要与公关相互通气的,目的是让公关人员具有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企业外部呢,公关是需要和媒体相互通气的,否则,这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结果,只能是让公众和企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只能是让这个社会的正规信息传输体系越来越让人失去信任。

 

 

教科书告诉我们,媒体是党的喉舌,那么公关岂不是企业的喉舌?如果公关“病”了,发炎了,企业用嘶哑的声音,如何与大众沟通呢?用户是上帝,任何产业链上的任何企业,归根结蒂都是要让大众来买单的,而公关工作正是与大众对话的,这工作究竟重不重要?您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