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媒体 |
分类: 乱弹IT |
事实上,千篇一律说好听话的媒体因为太过随波逐流,更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它们所丧失的不仅仅是个性,还有宝贵的公信力。反而是铤而走险去批驳名人、名企的,不管有没有足够的道理和证据,都会引起一片哗然。
这个年代,夸人的不如骂人的,骂人的不如不是人的。
这一切当然不是偶然啦。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最早的口碑媒体就是这个德行,可见人们对于负面消息的敏感远远大于对正面报道的关注。
揭露阴暗面,是媒体快速出名的一条捷径,也是财源滚滚而来的一步险棋。
首先,有可能得罪官方。媒体是喉舌,新闻教科书里明明白白这么写着。一般来说,政府背景的媒体都对负面报道进行了一些限制,不得超过总版面的百分之多少。有时候,一篇重磅的炸弹性文章,一不小心就忤逆了主管部门的和谐精神,轻则文章被和谐掉,重则记者、媒体都被和谐了一把。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啊。我有个朋友,曾供职于一家以纪实报道而著称的报纸,2001年,他和另外几个同事一起去三峡采访移民情况的时候,由于一些无法公布的原因,被拘禁了整整一周。同行的外籍记者可以有条件比较好的VIP拘禁室,几个中国记者却都跟普通的阶下囚没什么区别。出来之后,他立刻想到了辞职,不知道那个决定是源于悲愤,还是无奈呢?
其次,有可能惹怒企业。《IT时代周刊》的曹健最近写了篇博文,描述了他是如何被一家企业威逼利诱的,其实这种情况在媒体圈子恐怕并不少见。只不过,按照曹总一贯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被企业恐怖分子命中的几率更大些罢了。对于具备了一定影响力的媒体,某篇轰动性的文章,是关系到实际利益的。一家上市公司的CEO曾经在互联网大会上义愤填膺地说,“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让我动辄损失几千万!”当然,究竟是不负责任,还是有意为之,需要去仔细甄别,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对于这类媒体,这类记者,企业都是敬而远之的,嗅到他们的名字,一次危机公关可能就不远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媒体需要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负面报道老百姓喜闻乐见,厂商还会给钱封口,是一本万利的事情。企业呢,偏偏自己也有许多漏洞,在急功近利朝投资人奔跑的过程中,留下了太多的蛛丝马迹,“诚信”两个字一旦不复存在了,经营者还谈什么道德底线?企业总是咬牙切齿谴责媒体的无孔不入,可俗话说,苍蝇还不盯无缝的蛋呢,您说是不是?
那么话说回来,既然风险不小,为什么新老媒体还是前仆后继呢?
其实,负面报道和正面报道,本来就是一个媒体的正反两面,用一个本人快要忘干净的哲学概念来套,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目前媒体的竞争如此激烈,不管从内容还是从经营上来看,掘地三尺,“挖”出些藏污纳垢的东东,都一定能让审美疲劳的人们眼前一亮。先踢对方一脚,看看对方什么反应,如果是客客气气找上门来,那么就来者不拒谈谈价钱,看是否值得把那硬币翻过身来;如果对方是条反咬一口的疯狗,那么还是索性把它当成落水狗痛打一番吧。不过也要看这个企业是不是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对于背景过于强大的主儿,小小媒体毕竟是蚍蜉撼大树,何必平白牺牲了一个记者呢?这几年,跳楼自尽的除了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和炒股破产的散户,恐怕就是撞到南墙的媒体人了吧?
媒体呵媒体,在夹缝里生存的硬币,倘若没有这两面性,恐怕早已被大浪淘成了沙。能进化成今天这样,也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体的和谐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