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公关 |
分类: 乱弹IT |
Google的词库门事件一出,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了公关有多重要。其实都明白,睡衣女不过是个替罪羊,所以大家除了骂崔瑾办事不力,还得骂李开复管教无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或许对于google这样闭着眼睛在中国市场做公关的企业,不少媒体都忍不住借题发挥了一下,可实际上拨开云雾看看,这样的错误并不是它最先犯的,它犯得也不是最严重的。
不然,这几年公关界也不会流行起“危机公关”这个词来。
可以引发危机公关的因素很多,主观客观都不少。被媒体曝光的德国地板,由历史而起的日货抵制,因病禽流感而发作的禽蛋风波,都是危机。这些危机,有些可控,有些却没辙。轻者不过是给企业造成些损失,重者却能导致一个行业全灭。当然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未雨绸缪的公关做得用心些,在危机光临的时候也会游刃有余些,然而,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把危机列入自己的计划中的。不管是年计划、季度计划还是月计划,都是按部就班地分配预算,管理者的原则通常是,把钱花到刀刃上,花到最可能有产出的地方去。那么,例行的媒体和政府关系维护是没有问题,但如果要费时费力去进一步拓展公关关系,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舍得。不舍得为公关消费,这跟大方还是小器无关,而是跟公关的职能有关。平安无事的日子,谁都觉得你的存在纯属多余;一旦危机发生,谁都会说你是责无旁贷罪大恶极。这就是公关的无奈。
公关,到底是应该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这是个问题,特别是对企业高层。
其实呢,也不能怪企业,因为他们的思路是商业化的。打个比方吧,某企业经计算,要未雨绸缪地做公关,需花销1000万,若这一年中遭遇危机,损失达800万,如果管理者认为危机发生概率不高,何必入不敷出呢?当然,这800万的损失一旦发生,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再继续造成个500万、300万的,隐形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到时候,甚至花费上1000万,也不见得能够亡羊补牢……这就不是管理者所能准确预计的了。
所以,不见棺材不落泪,是这种态度决定了今天的一切。那些还没尝到教训的管理者,那些不太熟悉中国公关国情的管理者,历经了词库门的洗礼,对公关的理解和计算,是不是也应该改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