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类电视节目的误区
(2010-12-01 11:00:45)
标签:
宋体心理问题心理类主流文化电视节目健康 |
情感心理类电视节目的误区
这类节目目前很火,至少收视率不错,广告收入不错,因为这种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情感故事或心理问题很大众化,大家看这样的节目,一方面是想从中借鉴一些东西.比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一些方法;另外一方面当然也是好奇,似乎有这样的传统,探询别人的家庭生活中的细节以做谈资的一部分.
但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看,在一个全国性的开放媒体上公然的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是非常不恰当的,特别是当事各方与主持人当面交锋,旁边是心理专家或群众观察员以及现场观众.
首先,在这样的场合,所有当事人都有自觉或不自觉的倾向自我保护,把责任推卸给外力,推卸给对方,推卸给那些自己不能把控的因素;这样对事情本身的真实性了解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当事人的情感心理问题大多数都有自己非常个性化非常私人的内容特点,这些问题不适宜在公众场合公然谈论,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一般这样的咨询应该在比较封闭的场合,非常有限的人参加,专业的心理专家和当事人以及当事人同意一起参加的亲属或关系人;而公然的访谈电视节目却把一个人的隐私赤裸裸大白天下,对于可能造成的新的舆论压力或隐私传播后的消极影响缺乏考虑.
第三,由于现场观众大多数提供的意见或建议带有主流文化的道德评判成分,他们的话甚至可能对当事人心理问题的解决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而心理学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就是对当事人的处境和心理保持一种中立而客观的态度,一般不做评判.即使有些观点偏离主流文化的道德标准,咨询人员也要给予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准确的把握核心,更好的解决问题.
我们常常看到主持人和嘉宾以及专家不自觉的都加入了评判和建议甚至责备的行列.每个人的立场看法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本来就有很大差别,这样让深陷情感心理问题的当事人更加迷糊,无所适从.另外如果带着严重的个人倾向来评判甚至责备当事人,当事人的心理关注就转移向了自我辩解和自我保护,而不是问题觉察和处理.
心理学一直在强调我们不能替当事人做决定,心理咨询只是帮助人们更清楚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正确的方向或恰当的方式.我们一般也不给予决定性的建议,相反要启发当事人自己学会更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找到一些方法,这样才真正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养成.
有时候当事人在演播现场声泪俱下,主持人递上纸巾.也许在导演看来,这样的煽情场面是节目的成功,是主持的艺术,但对当事人而言,却在公然公开公布自己的个人隐私,在未必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充当了免费的友情主演.
当然,情感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出现,说明目前很多人处在矛盾和焦虑甚至疑惑中需要帮助,电视台可以以小品或短片的形式把案例呈现出来,让专家点评建议.但从心理学的专业性和严肃性来说,这种现场直播真人版的边说边哭形式,应该祛除.
同时,心理咨询活动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其实是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了解的,从外在的观察,到交谈的了解,从专业心理测验的数值参考,到一个人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成长的等多方面的系统分析,才能确定科学的治疗或解决方案,往往很多问题不是心理专家一次几十分钟的解说就可以解决的,解决的过程也是系统的,分阶段的,有科学方法和理论支持的.
浮躁的喧闹或者不假思索的噱头都不是有生命力的好方案,不管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做好节目,都需要更加冷静理性的客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