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生做学业规划:用低标准的叠加试试

标签:
高三学业规划选大学 |
分类: 高考志愿填报 |
最近接连收到很多成绩顶尖考生的困惑,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老师、家长一定要让自己把目标定位在清华、北大或者在他们看来比较困难的其他名校?名校一定够好?是不是目标越高,动力就一定越强呢?北大、清华所有的专业都很好吗?老师、家长是不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面子,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大学: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站在考生的角度,他们的顾虑也是有道理的。首先,北大和清华每年在四川的招生计划非常有限,两所学校加起来不足100。2020年,北大在四川理科的招生计划是23人,清华在四川的理科招生计划是50人。因此,从数据来看,两者的招生计划是比较少的。而全省优秀的考生,还是不少的,竞争激烈。所以,对考生而言,把目标锁定在清华、北大,压力还是蛮大的。除了顶尖的北大、清华外,教育部直属的“211”高校,每年在四川的招生计划非常有限(地处四川的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在四川投放的计划相对较多),能够被这些高校录取,考生们已经是省内的佼佼者了。因此,只要是有心的家长,翻阅一下往年的招生计划,就会发现,孩子们其实挺不容易的。
不光这些平时高分考生(因为高考总会有意外发生)的家长,其实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在高考中超常发挥,能上一所更好的学校。从每年志愿指导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家长,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分数比较尴尬,如果能再多考几分,就好了。”其实,每个分数都有选择的尴尬。这种尴尬并不是分数本身造成的,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学校所在地域、考生和家长的意见、学校就业率、专业背景、历史沿革等等。对于高三的家长而言,学习上的事情,能帮上忙的地方极少,那么就做一个默默守护者,给予孩子温暖的陪伴就好。
为孩子设计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作为家长,需要理性分析孩子目前的情况,尤其是他的大型模拟考试成绩,大概在全省的位次是多少。这些位次往年能上什么样的学校?目前的位次如此,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孩子能上升的空间有多大,位次估计能前进多少?家长们可以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指导原则,为孩子们设计大学的目标,可能更符合孩子们的实际。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孩子们的复习备考,但是过大不切实际的压力,则可能造成他们心理抵触,疲于应付,最后适得其反。很多时候降低标准,把标准放在比孩子的能力“略高一点点”的位置,既能减轻家长的焦虑,又能提升他们的自信。而一个个低标准的叠加,最终依然能达到高标准的目标。
没有一所大学,所有专业都好
教育部之前公布了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报告,每个学科评估结果分为:A+,A,A-,B+,B,B-,C+,C,C-。应该说,能够上榜的学校,其专业实力都不容小觑。我们随机选取几个家长关注度比较高的学科看看:
应用经济学
A+: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A: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
A- 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A+:
A:
A-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数学
A+: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
A: 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A-: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A+: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
A-: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
从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报告可以看出,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有很多平时不怎么被家长关注的学校,其某些专业实力也很强劲。如果考生有比较强的专业兴趣,分数又比较有优势的话,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大学。
关于选专业,到底是兴趣至上还是实用至上,下期的文章我们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