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 说:
今天晚饭的时候,我在考虑edudig.net(杜注:教育掘客)的问题时,想到了一个东西
杜可名 说:
说
小石 说:
我建议大家把edudig.net做成支持高校教科文类社团的资讯支持平台
小石 说:
让edudig.net来认认真真为各种教育社团服务,
小石 说:
也包括为PLP来服务
小石 说:
我建议他们设计三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我们开展的项目,比如“让大家都来探讨拿自己的专业及应用”
第二个板块是我们支持各种教科文社团建好大家的资讯平台,
第三个板块是建立一个公共的资讯平台
小石 说:
5个人中,我提出,1个支持,另外三个还没看到,呵
杜可名 说:
高校教科文类社团——比如?
小石 说:
比如北大的教育行知社团
小石 说:
很多人比较关注教育,也做执教活动
小石 说:
支教,北师大的“农民之子”也一直在做支教活动
杜可名 说:
那就要先确定它们的需要
小石 说:
是的,我想我们可以跟各个社团去了解,他们现在是怎么组织各种教育资讯和材料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看能不能帮他们搭建一个资讯平台
杜可名 说:
嗯,从实际需求出发,而不是你们闭门造车
小石 说:
这样考虑是因为希望把大家汇聚起来,这样的话,可以拓展大家对教育的视野,并通过大家的力量做一些小社团很难做的事,比如说我们做一个教育简报很困难,
小石 说:
而且大家的合作,可以让我们对教育的一些领域进行系统跟踪
小石 说:
一方面我们支持各个社团的活动,另外一方面,我们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服务
小石 说:
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第一个板块和第二个板块
小石 说:
比如我们在PLP的教育支持中,几个人的力量比较薄弱,如果通过联合,吸收很多社团的志愿者来共同组织一些项目,可能更好一点
杜可名 说:
嗯,另外就是,可能比较理想化一点: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做一些学术的东西,建立一种“严谨学术”的风气
小石 说:
是的
杜可名 说:
通过介绍国外的一些研究方式,和成果
小石 说:
我跟你讨论,就是想,如果edudig得不到通过的话,看我们PLP能不能做
小石 说:
我觉得这样做基本上可以操作,
杜可名 说:
PLP要做的话,做国外的研究领域的成果汇集;国内可以提供现状和需求
小石 说:
另外我还可以跟其他人谈谈,如果几个机构合作一块做,也可以
杜可名 说:
国内的研究,嘿嘿,我是看不上的,学术腐败的紧,可以说,大部分是狗屁,昨天我和会深说国内大学里的研究95%是狗屁,会深不同意,说怎么着也得99.5%,哈哈~
我们的研究生刘会深同学正身心受其害呢!
小石 说:
呵呵
小石 说:
昨天我在论坛里发的那个网络会议记录,你看看就知道了,又多么狗屁,
小石 说:
里面很多讨论很经典,呵呵
小石 说:
虽然我对教育是外行,可我觉得他们完全是对教育无知
小石 说:
我考虑,怎么用最低的成本,以及最大的调动各个社团和志愿者的力量来做一些事
小石 说:
你不是在考虑董事会的事情吗?
小石 说:
我可不可以些提案?呵
(二) 进入PLP: 再次思考 长期支教 在 贫困教育
中的可行性
杜可名 说:
呵呵,当然啊!!plp这个平台好好建设,大有做头的
小石 说:
呵呵,是啊
小石 说:
我觉得,我们很多人都在城市里,这些事或许更能发挥我们的优势
小石 说:
然后我们有机会下去支教的话,也更有针对性,有一个更完善的系统支持
小石 说:
不早了,呵
小石 说:
晚上2点了 (杜注:嘿嘿,我真应该立刻说晚安的~
不过,说了就没有下面的脑力风暴了哦~~)
杜可名 说:
呵呵,也许顺序应该是这样:先有人去支教,然后我们来发展所谓的专业支持
杜可名 说:
否则,肯定要碰实际的钉子
小石 说:
好像不是这样吧,你觉得我们现在是缺几个教师下去,还是更缺这样一个系统,如国有这个系统存在,不只是这些学生下去又支持,
小石 说:
而且原有的教师也可以获得支持啊
杜可名 说:
两者要并行建设
小石 说:
是,
杜可名 说:
这是肯定的
小石 说:
现在很多社团已经在做支教,但一直缺少这样一个系统的平台
杜可名 说:
我和裕荣商量的结果:不要短期的支教,要做就做长期的
小石 说:
北师大的农民之子在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已经支教了好几年,也一直没有能组织起来这种系统,
小石 说:
因为学校的社团往往短期行为很多,
小石 说:
呵
杜可名 说:
徐本禹的价值,除了感动了一下国人,不知道现在还有什么
小石 说:
我觉得不能那么看,短期长期我们都欢迎
小石 说:
你分析,学校社团和外面的NGO之间的差别在哪儿,怎么能更好的互补?
杜可名 说:
短期,还没摸熟呢,就得走了
杜可名 说:
就像我们这次的3个星期支教一样,效果不好。
小石 说:
学校社团往往最缺乏系统性的东西,人员流动大,而社会上的NGO在这一块可能最有潜力
小石 说:
北京的支教活动,长期的还是蛮多的,因为离得比较近,学生可以每周往来
杜可名 说:
离得比较近?
小石 说:
但是在偏远地区,要求长期支教,这个难度比较大,
小石 说:
是啊,北京的学生给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支教,这个比较方便,很多学生可以坚持一学期,有的甚至几年
杜可名 说:
但是在偏远地区,要求长期支教,这个难度比较大,——是的,但是,虽然难,也有解决的方法的
小石 说:
但你要这些学生到山区去支教很长时间,这个有时候很难做到
小石 说:
当然也有办法
小石 说:
你说的长期,指最少多长?
杜可名 说:
我们不找学生,要找已经走上社会工作的人,最好是老师,或者和教育相关行业的人
小石 说:
这个也可以,但工作了、结了婚的人,要长期去一个地方支教,这个难度可能更大,
小石 说:
我舅舅去年在甘肃支教了一年
杜可名 说:
一个学期一个学期来
杜可名 说:
这个长期支教的活动,需要好好策划(哈哈,确实还要考虑配偶呢~
不行就一对一对去嘛!)
小石 说:
北京很多学校也选派教师去西藏、甘肃等很多地方一学期一学期的支教
小石 说:
北京学校组织的长期支教,我舅舅他们去甘肃支教一年,都有学校支持,给他们加了工资,而且回来以后有优惠政策等
小石 说:
去那边,这边的岗位还给他们留着,回来以后,工资待遇马上增加,评职称优先等等
小石 说:
我觉得,如果我们考虑长期支教这条路子,可能不对
小石 说:
我们找社会资金来支持这种工程,难度很大,
小石 说:
相反,我们可以查漏补缺,做现在这些支教活动目前做的最薄弱的地方
小石 说:
也是我们有可能做得最好的地方,寻找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教育途径,比如网络教育等
杜可名 说:
相反,我们可以查漏补缺,做现在这些支教活动目前做的最薄弱的地方——那就要和教育局之类的打交道
杜可名 说:
这样的难度才更大呢
小石 说:
现在的省市教育局一般是不做什么研究的,
杜可名 说:
一旦和官方的组织有什么干系,麻烦的事情就多了
小石 说:
补他们的缺,不等于过来过去要跟他们参合,呵
杜可名 说:
而且,我自己十分不喜欢把去支教当成回来升职的跳板这样的事情
小石 说:
甚至我们可以保持足够的独立
杜可名 说:
他们那些人去支教,也不会听咱们这个组织的
小石 说:
正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独立,
杜可名 说:
我以前教书的时候,深圳教育局就搞这样的支教,也是去贵州
杜可名 说:
嘿嘿,甭提其中多变味了!!
小石 说:
呵
杜可名 说:
我一想起来就觉得恶心
小石 说:
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杜可名 说:
呵呵,还用问吗?
杜可名 说:
有谁,有谁真正关心的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本身??
小石 说:
如果有一个可以参考的高标准,和方便的资料系统,我想他们再烂也烂不到哪儿去
小石 说:
我去年在一个教育顾问公司待了几天,那个首席教育顾问的想法是做高端客户的家庭教育,我就讲,教育是不分高端、低端的。在这儿首先也不是贫困部贫困,
杜可名 说:
贫困地区的教育自然有它的特点
小石 说:
是的,
小石 说:
但我想的是,一个人要适应现代社会,他需要什么
杜可名 说:
呵呵,要是啥时候你能够去一趟威宁就好了。。。我们可以借你的慧眼。。。
小石 说:
不管他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这个基本上是一样的
小石 说:
明年夏天如果可以,我去一趟
(三) 职业教育 :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四) 新东方式的教育:像神话一样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