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几乎不看新闻,时间不多,心脏也不好。知道父母露宿清华这档子事还是在陈中贴的网易新闻“恶搞”选择题。
这道题是这样的:
第三道:
你别说,从问题到选项,涵盖的信息量还不少。其他的几个选择题出得看起来也能会心一笑。它既恶搞之,我也恶搞留言之:“这哪个孩子出的题啊?多好一孩子,要我是新闻啥啥学院的院长,派专人把这孩子找出来,让他直接上博士。”
今日,在拜读马少华老师的《
童老师的率直而有个性的简短评论我很快就读完了,就连北青报评论员李星文的痛心疾首状的长文我也拜读了,甚至还读了下面大都不十分短的回复,讨论得挺热闹哈。
看来,露宿的父母是咱们拢个袖子往外一站花不少时间七嘴八舌做相关文章的对象,而我关心的是:
(1)有没有人花时间及时去find out这些父母的相关信息?关于咱们在这里讨论,以及揣摩得热乎的那些关键词,他们自己的“开口说话”又是如何的?
(2)即使这些露宿父母的“新闻机遇”只在当天晚上被大胃李抓到,而他只拍了照片并不具备记者的职业精神,那么照片出来后,有没有人花时间去find out照片中父母的孩子的相关信息?有没有他们的关于自己父母露宿的“开口说话”?或者,这些露宿父母的孩子是否愿意开口说话?
童老师讲“家长露宿清华本身并没有多少可评论的空间,也就是说,没有多少真问题在其中。”但可有人创造了去发现可能的“真问题”的机会?
我同意童老师讲的,新闻评论的对象事件确有大小之分,把小的硬是靠着自己的感觉活活给撑大了,这点,恐怕容易吓着人;但因为它看起来是小的,就让它自个儿晾着去不搭理,又岂知屁里面就没有大文章?无论大小小大,用至尊宝的话来说,拜托,有点专业精神好不好。
要正搞就好好搞,要不然我还是愿意看恶搞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