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为哪般? [热爱书吧栏目代前言]

(2005-10-14 15:38:56)
分类: 红袖添香

今年324日那一周,我们对参加跨越太平洋项目的中美两所中学进行了有关于读书的调查。在陆续收到参与者答复的时候,迎来了安徒生诞辰200周年(42日)。

当时,我做了一个电话采访,有些感想略记了一些随笔。

读书,在我的儿时记忆当中,是一件让小孩子非常快乐的事情。我小时候觉得手电筒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它可以让我躲在被窝里滋滋有味地看那些民间故事和童话。我现在都认为我对这种暖烘烘的快乐的需求甚至就像需要吃饭才能长大一般。年幼的心灵如果没有那些美好的书籍的滋润,怎能丰富地成长?

尽管从已经收到的学生的回答中,还能看到他们对幻想类小说的喜欢和阅读,毕竟他们还是十岁出头的孩子;但从老师的嘴里, 我们却能感到他们遗憾地表示现在的学生能够去读书的机会非常之少。另外,而中美两边的学生也都表示,如果读书不是一种强求的行为,纯粹是为了自己喜欢和放松,那读书会成为一件更加美好的事情。

我在想的两个问题是:

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一个重点中学怎么能够没有“图书馆”这项指标呢?),但首先,我们塞给了他们厚厚的练习册,夺去了他们自由阅读的时间;

鉴于“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于是又鼓励孩子们读书,但同时,我们又画蛇添足般地加入了指定阅读,读书竞赛……

为什么读书不能这样的发生:在这样的秋天的午后,暖融融的太阳照着 ,温温柔柔的风吹着,在秋千上,在草地上,孩子们捧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不用想要拓展什么知识,不用想要读多少页才能完成任务, 不为其他任何,只为内心的快乐和求知而阅读。
 
我的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漪然是一位能给小孩子写非常好看的诗歌和故事的女孩子。我把她写的一篇文章节选地转在下面。

这篇文章或许很好地描述了中国孩子的学习现状,以及阅读,或者更确切的,儿童文学对于他们的意义。在这篇文章里,理解多于批判,希望多于抱怨,洋溢其间都是对儿童文学的单纯的热爱,或者, 还有作者自己的一颗童心http://ott.educ.msu.edu/x%2Dpacific/chinese/forum/smileys/smiley17.gif[热爱书吧栏目代前言]" TITLE="读书为哪般? [热爱书吧栏目代前言]" />。

如果你也热爱读书,也关注孩子的教育,欢迎你也来谈谈你的想法。

                              

                               读书为哪般? <wbr>[热爱书吧栏目代前言]不一样的孩子读书为哪般? <wbr>[热爱书吧栏目代前言]

                                            作者 漪然 (转自纯真年代)    

 ……

     生活在这个大都市中的孩子们,好像也都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 总是从早到晚,忙碌个不停:课外活动、学校汇演、钢琴课、围棋培 训班,暑假里学美术、寒假里学奥数……如今他们再也不会问你“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这样的傻问题,甚至连外星人的存在都已经不 在他们相信的事物之列。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他们带着一副询 问的表情向你望过来,那十有八九是因为他们忘了带表,而偏偏就在 四点钟还有一个不能迟到的补习班在等着他们……

生活在这个新世纪中的孩子们,其实已经和他们的父母太不一样 ——他们再也不会因为在过年时得到几元压岁钱就欢呼雀跃,他们也 不会在书店的门口用饥渴的目光张望,他们收藏的是游戏光碟而不是 硬纸板做的画片,他们谈论的也不再是小人书里面的故事而是最新的 娱乐头条……

有人觉得,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群孩子中,“儿童文学”就 像是一场在新年演出的圣诞颂歌,早就应该落幕——更何况是生活在上一个世纪的,长着一把长长胡须的老先生们写作的“老掉牙的故事 ”?!

     是的,这是一个属于漫画、电影、 电视和网络的读图时代,这是一个“哈利·波特”与“尼奥”在空中上下翻飞的洋溢着速度与激情的时代。然而,你可曾见过一个孩子对着一台电脑,露出那样一个甜柔的、会心的微笑?他确实这样的笑过,就在他读着那“老掉牙的故事”的时候。

也许,正是这一瞬间的笑容,使我明白了“儿童文学”的意义所在。

它不是一个披着缀满星星的斗篷的魔法师,只会创造一些迷惑孩子们的美丽幻象;

它也不是举着闪闪发光的权杖的仙女,只会用糖果和长鼻子来教育孩子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它更不是戴着夸张面具的小丑,只会一遍遍重复自己的笨拙,以此博得孩子们饱含怜悯的一瞥。

不,真正的“儿童文学”是一个精灵,它可以钻入孩子的内心深处,去发现那些他们自己也不曾了解透彻的秘密;它也是一个摄影师 ,只是它记录的影象都是来自于透明的心灵,所以也只能在另一颗同样的心灵上放映;它更是一个收藏家,但它只收藏一件东西,一件我们总是在丢失又总是在找寻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童心。

在法朗士的儿童散文中,没有什么新鲜奇异的画面,更没有什么玄妙引人的情节,它所有的一切,只是一颗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 童心。

这是一群孩子的肖像,而这些孩子,我们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来,都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了。可是,如果你是一位年轻母亲, 你一定会对那想把绣球花当做糖果吃下去的小玛莉露出爱怜的一笑; 如果你是一位幼儿教师,你就一定见过米歇尔画的轮船和鸵鸟;如果 你是一个男孩,你就不可能忘记那个用露薏莎似的目光注视过你的小女生;如果你是一个女孩,你也肯定还记得自己的玩偶们曾经是多么的喋喋不休。

在法朗士的笔下,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个性。然而他们却又是如此的相似,相似得使我们看见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就仿佛看见了他们整个的全体,而同时,也就仿佛看到了所有的、生活 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为什么?当然,不是因为水晶球里的魔力!只是 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有着一颗相似的——童心。

童心是什么?如果有一个孩子此时此刻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我会无言以对的,就像我无法对上帝解释什么是“神圣”。所幸从来也没有孩子这样地问过我,因为有些东西,只有当你已经失去了, 你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就像清新的空气,就像我们头顶曾经一尘不染的蓝天……童心正是我们最本真、最贴近自然的一种状态,而在这个飞速机械化的文明世界里,也许它就是我们和自己的灵魂、和整个自然生命相连着的最后一根纽带。

于是,在安徒生的王国里,真理是借着一个孩子的声音,出现在那穿着莫须有长袍的皇帝面前;在自私的巨人的花园里,王尔德让上帝以一个孩子的面貌出现,为人间带来了春天;而在法朗士的宴会上,一切都回到了现实中,在卸下了那一重重由寓言和童话编织的面具之后,一张张朴素无华、却发散着纯洁光辉的面孔,以自己的方式, 无拘无束地向我们证明了:某些东西,就像金质的沙粒,永远不会在时间的潮汐中湮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