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民生“微小事”增进百姓“大福祉”
(2024-08-27 10:03:40)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厚植为民情怀,做到“心之所向皆为民”。改革的大文章,往往由无数细微的民生小事汇聚而成。居民群众反应的也许是细微小事,却也是改革发展的痛点、难点。党员干部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一线,走进街区小巷、群众家门,同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上”,一起讨论分析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要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既让群众反映问题,也请群众提出意见,弄清发展堵点、民生难点,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清单”变成民生建设的“任务清单”,一项一项抓落实,一年一年见成效。
用好人民力量,做到“行之所往皆利民”。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是群众诉求表达最集中的地方。例如,辖区居民反应名豪花苑通道存在安全隐患,需重新铺设。经过社区广泛征集民意,多次沟通后,由该小区部分热心居民共同出资对道路进行重新铺设。可见,很多民生实事往往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蕴藏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与大力量。党员干部要仔细倾听群众的意见,在倾听民意中寻得真知灼见。要巧用民智、善借民力,鼓励动员人民投身改革发展的实践,努力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站稳人民立场,做到“政之所施皆惠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员干部要当好改革的“践行者”,常修“千锤万凿出深山”的实干之志,自觉通过基层这本“无字之书”开阔自身眼界,提高办事能力,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让更多施政方略与民生关切契合,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进而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