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城市敢于对地铁说不
(2019-03-15 16:25:42)分类: 这个可以发 |
大概是2007年,我去苏州游玩,住在平江路。那是一条古街,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弹词切切,昆剧声声。没两天,却发现在一头儿的路口,正在建地铁。
起码在我看,这是大煞风景的。江南古城的味道,因此打了折扣。而且,当时的苏州,大概也没有那么多人吧。
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地铁热,不觉就兴盛了。我不知道,在这波热潮里,像平江路一样的遗憾还有多少,也不知道,地铁在一个城市的存在,到底有没有经过哪怕一次论证。我曾经希望看到一条新闻,说某个城市经过论证,终于决定放弃修建地铁的打算。但是,这个消息,我一直等到现在,仍未发生。
中国的城市真的都需要地铁吗?我能理解,作为交通工具,地铁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选择这个交通工具的同时,我希望能够看到一种表白,就是,除此之外,这个城市已经没有解决交通问题的其他办法了,非建不可。另外,我更想知道,一个城市修建地铁的决策里,到底有多少是来自交通压力的急迫,又有多少,是出于GDP,还有多少,是出于领导的业绩观,另有多少,仅仅是满足于从无到有,把地铁误读成了城市的标配。好象没有地铁,城市就不够摩登,甚至,城市就不叫城市。
就像眼下的西安,有一条新闻是《西安挖地铁忙坏文物局:处处都有墓 一挖就是文物》。其中言到,在建中的西安地铁五号线二期,发现了三秦之一的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为保护遗址与文物,地铁五号线二期或将“改线”。
因为打了引号,所以“改线”之说,尚未定论。不过,即便有这好心,真改了,往哪改?因为新闻还说了,作为13朝古都,西安遍地都是文物。据说修建二号线时,堪称打通了一条历史走廊,从西汉王侯将相到明代朱氏藩王,地铁南北中轴线途径了57个文物点。
那么问题来了,像西安这种富藏地下古迹和文物的城市,是不是必须建地铁?在解决交通问题和保护文物古迹之间,到底有没有做过权衡?在作为现代化标配的几条新地铁,和立城之本的古都遗存之间,到底哪个更重要?尤其是在西安近几年全力开发旅游经济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就成了决策时的必答题。
然而新闻交代的远没有这么严峻,在一片调侃声中,西安一方面骄傲于自己“一锄头下去就是文物”,另一方面却正在摧毁着这些文物。
西安是关于地铁存废的典型例子,背后揭示的是文物保护与交通出行的矛盾。我相信,还有更多的城市,都面临着属于自己的地铁存废的原由。当然,这些年井喷式的所谓“抢救性挖掘”考古,绝不仅是修建地铁使然,而是集合了所有的大兴土木。所以还可以把话题引申一下——到底什么才叫现代化的城市?这个观念问题,值得举国讨论。
眼下的情况是,即便“改线”,西安的地铁也不会停步了。我所期待的对地铁说不的那个城市,依然遥遥无期,或许,它永远不会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