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军意识
(2016-12-19 11:51:36)| 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
华北这次的雾霾,比以往格外受到重视。即以北京为例,红警加单双号,就是史上头一遭。
这本是好事,但因为雾霾的略微爽约,以及对单双号的准备不足,在民间,还是惹了些争议。极端的一例,就是担心这是为以后单双号常态化预演。
这里应该替政府部门说句话——仍以北京为例,这回真是动了真格的,停产停工、露天苫盖、道路喷洒、广泛严查……据说所有的公务队伍都被动员了,层层严令,很有点儿“提头来见”的意思。但是,由于先前的经验,民间的质疑并未减少,所以我看到的,依然是政府和市民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只在各自的道路上各自奔走,没有交集。
03年的非典,后来有点儿变味儿,叫“感动中国”了。但实话说,当时确有一种感动,起码对我是起了作用的,就是官民的戮力同心。这可以理解为是灾难的强大,把所有人挤压成一个共同体,已经不分彼此。但我也记得,那种感动的启始,是来自政府一个小小的改变——信息透明。从那以后,官民之间,不再有什么可以藏者掖者的了,互相交了底,就是好兄弟,就可以互相卖命而无怨言。
关于雾霾,按正常的逻辑,首问的,当然是成因。但雾霾闹腾几年了,一直到今天,起码是我,就没有看到权威而正式的官方说法。这是第一次失措;你不说,就会有人说,各路专家从汽车尾气一直说到了炒菜做饭,坊间私议则把矛头始终指向了河北的钢铁私企。反正,说到今天,已经至少不下几十种成因了吧,但依然没有官方出来做一个权威的澄清和解释,以至民间舆论越来越混乱。这是第二次失措;而首问的成因不能道出,那么所有的治霾措施,都有无的放失的嫌疑。嫌疑的最后一站,当然就是质疑、诟病,甚至“阴谋论”了。拖到这个时候,即便你出来解释,也已经晚了。而你的一切努力和动真格,也失去了民意的基础,变成跑单帮的了。这是第三次失措。
若简单比较非典和雾霾社会反应不同的原因,我认为,差别只在一个信息透明与否。
书归正传。“蓝军”是我从《士兵突击》那儿借来的词儿,就是军队进行演习时,需要一个假想敌。而若要真实地检验出军力的强弱,这个假想敌就必须足够强大和逼真。所以,才有了这个“蓝军”——它是一个很难对付的敌手,但你只有战胜了它,才能证明你更强大。本质上说,“红军”和“蓝军”,是一对互相促进和提高的关系。
官与民的关系,我认为,可以效仿这样的一种关系。退一步说,即便不把民视为“蓝军”——我曾经想象过——起码也可以在政府的运行机制里,建立一种“蓝军意识”。它的功能,就是在每一个关乎民的政策举措出台之前,进行充分的自我质疑和自我责难。把民可能存在的思考和反弹,事先进行足够的斟酌和分析。而这个斟酌和分析的结论,既是说服自己的理由,也是之后可以呈现于民面前的权威解释。这个机制,我以为,就是实现信息透明的一个好办法。就像雾霾,假如真的不知道成因,就实话实说我不知道。知道了但一时半会儿改不了,也实话实说我改不了,并且实话实说为什么改不了。如此,治理雾霾,就走出了可以达成戮力同心的这第一步。而这一步,回溯以往,的确是万分必要的一步。
常言以中国之大,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如果此说不假,那么在中国办事,都要拿出办大事的态度和胆识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