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强拆报刊亭是误导性新闻

(2014-08-12 12:02:04)
分类: 这个可以发

关于北京市朝阳区拆除72座报刊亭,“暴力”和“强拆”是媒体的统一报道格式。这个统一格式,还包括报刊亭经营者的集体诉苦——“说起来都是泪”。总之,在这个被刻意误导下的拆除违章事件中,执法者和经营者,被塑造成了强权与弱势的典型形象,供受众愤怒,或者同情。

如何看待这起事件,如何辨别事件的原委,我提个前提性的问题,即:媒体、报刊公司、报刊亭经营者,这三者,是捆绑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它们都从报刊发行和销售中获取利益。而事件相关的另一方,即朝阳区政府,则属于涉事四方中,唯一没有利益牵涉的一方,也是唯一对前三者构成利益威胁的一方。所以,从逻辑上讲,朝阳区政府,已经先验地被孤立成了反面形象。而又因媒体操控舆论的能力,以及媒体操控过程中的主观和失范,所以,朝阳区政府,想不“暴力”“强拆”都不行。

显然,我不能把这起事件孤立地看成涉及强拆与否的事件,而是媒体是否滥用社会公器营私自我、构陷他人的误导公众和野蛮侵权事件。

那么,到底这起事件的原委是怎样的?你可以不仁,但我不能不义,否则,我也成了阴谋论者,也玩弄起有罪推断了。

还原真相,本来最容易的方法,是调查和采访,但从目前看,并没有媒体愿意做这样的再调查。而从评论者的角度,还原真相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比较分析,还原细节,发现破绽。如果媒体报道的内容,出现前后矛盾、细节漏洞、破绽百出,那么,我也有理由相信,媒体的报道,就带有故意和倾向性之嫌。

以下就是我对这起事件相关报道的比较分析。再次强调,此举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媒体制造误导新闻的典型案例,这同样是公众维护自我权利必须警惕的敌人——

关于时间:

按媒体采访报刊经营者的信息,他们收到拆除通知,是7月25号,称7月28号必须清空,7月31号完成拆除。这个时间细节,被媒体统一形容为未经事先协商,朝阳区政府单方面突然强拆。而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这个最容易被联想到强拆概念的“突然通知”法,起码“突然”了三个月之久。该报道称:“北京报刊零售公司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公司在今年4月收到了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下发的有关整治报刊亭的通知书”。哦,是4月通知的,不是7月25号。而如果这一纸通知书是真,那么,负责报刊亭发牌管理和监督经营的包括那零售公司,才是“突然通知”发关键一方——它是什么时候统治经营者的?它是如何通知经营者的?它有没有做出“整治报刊亭”的任何具体措施?反正,不管如何,关于朝阳区政府7月25号才通知、7月31号就动手的“突然”性问题,显然已经撇清了。

然后,是关于经营细节:

按2007年北京市的出台《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距过街天桥和人行地道出入口、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公交车站的人流疏散方向15米范围内的人行道不应设置报刊亭,占地面积不应大于6平方米,宽度5米以下的人行道不应设置报刊亭。另,北京市邮政部门2005年出台的《北京市文明示范报刊亭标准》中也明确规定,报刊亭不得出售烟酒、饮料、胶卷、电池、食品。以上是法律条文。好了,用这些条文,比照这72间报刊亭,很容易判断出它们是否存在占道行为,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问题。

这不难,记者们去看看,如果需要,拿着尺子再量量,即可获得最真实的信息和数据支持。但记者们不提这个,你们不提我来提。第一,关于占道,以我个人的经验,凡北京的报刊亭,占地面积鲜有不超标的,6平米的亭子外,大多外延出一个露天摊位,前后左右,又大多摆放着饮料箱、垃圾箱和座椅等杂物。若较起真来,符合上述规定的报刊亭,在北京几乎没有。第二,关于超范围经营,还以我个人的经验,凡北京的报刊亭,鲜有不超范围经营的。包括此次报道中涉及的报刊亭经营者,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承认,每天靠卖饮料食品的收入是500元。两点相加,这些报刊亭,的确存在着超出面积甚至占道,以及超范围经营的行为,但是,这都被媒体们刻意忽略了。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细节,朝阳区政府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此次行动,不是“拆”,而是“移”和“改”。但是,作为受众,又有谁能清楚地接收到这个信息呢?对于违规经营者,相关单位提出限期“移”、“改”,已经显示了执法的柔和性,或者也可以说,执法者大概考虑到执法难度,并未严格依法强制制止。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被扣上了“暴力”“强拆”恶行的帽子。

回顾整个事件,对于朝阳区政府,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那就是,长期以来,对于类似的违规经营,存在着习惯性的渎职行为,养痈遗患,在执法者和经营者之间,重新划定了超越法律的默契线。而一方一旦要重新挑战这条线,则肯定要面临另一方的不解和反抗。同时,作为报刊亭的所有者,北京报刊零售公司也存在着不作为和未能履行义务的懈怠。此次的利益三方,都以长期存在的现实作为“合理”的依据,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合理”的现实,却是违法的现实。事实上,这种“存在即合理”的习惯思维,一直是冲击中国社会正常秩序的主流思维。

所以说,朝阳区政府被万人唾骂,说冤也不冤——你早干吗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