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阳大爷的"善意的谎言"

(2013-12-24 18:01:29)
分类: 这个可以发

现在的新闻标准,之一是,讹人不算新闻,“我有医保”才是新闻。参照“人咬狗”与“狗咬人”的传统路数,说明,不讹人在今天,已经初具凤毛麟角的传奇范儿了。

这当然可以被视为社会的悲哀,远不值得大小媒体们欢呼雀跃感喟涕零。然而就在不久前——大约三两年内吧,讹人本来一直还算新闻。它虽谈不上多逆天的奇闻,但因为成功率很高,满足了人们道德感遭受凌辱的条件,所以可以一直霸占着社会新闻的头条位置。比较来说,讹人新闻的高关注度,起码还在说明,真正的世风,并非那讹人的新闻本身,而是讹人新闻所引发的道德批判,即所谓社会的正气。

然而到了“四川老妪”和“北京老外”,讹人新闻的阵容,突然莫名地庞大起来。是否讹人,以及关于是否讹人的辩解和争论,使讹人新闻演绎出更多的类型。但总的来说,对证据的求索,以及基于此的辩解和争论,还在道德批判的范畴之内,准确说,是对道德批判的道德批判。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从简单的声讨到谨慎的反省。

然而这值得全民如此大费周章吗?社会正气的抒发还要如此繁琐曲折?所以,当沈阳大爷的“我有医保”降临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喜大普奔。媒体也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挖掘好人好事了——按宋丹丹的说法,这一通扒啊。

首先被扒出来的,就是沈阳大爷没有医保,也不是沈飞的退休职工,而是名保安,月工资1750元。所以,我又听到了那句中国式的名言——“善意的谎言”。然后,“善意的谎言”被继续扒:当时,“整个一条腿全麻了”,三四天过去了,“腿部还有淤青,手部也没消肿”;沈阳大爷有一个定居英国的儿子,“每两年能回来一次”;借了一万元,用了十年才还上;“我家里不是一般的困难,媳妇儿没有经济来源还有病”……

信息量的确有点儿大,但总的感觉是,一个本来喜大普奔的好人好事好新闻,被扒到这儿,却令人五味杂陈,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了。

首先,这或许是值得媒体去做业务探讨的事儿——你们应不应该这么扒新闻,对采访对象的相关隐私,是否需要做保守的区别对待。像沈阳大爷有一个定居英国多年的儿子,这样的背景信息,就很可能引发不相关的又一轮道德批判,

其次,“善意的谎言”,尽管善意,但它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呢?这是需要认真审视的。

“沈阳大爷”个人对“善意的谎言”的选择,自然是他的权利。但必须说,这也有点儿托大。假如,那个“整个一条腿全麻了”的状况一直持续下去,甚至情况更严重,那么,好人自然还是好人,但好事之说就未必了。关键是,作为受伤害者,“沈阳大爷”拥有接受诊疗乃至赔偿的权利。主动放弃这个权利,可以有诸多个体化的理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放弃是值得推崇的、甚至是被普遍接受和广为提倡的做法。讹人新闻,当然也不应该从滥施权利这个极端走向放弃权利的另一个极端。它带给人们的思考,恰恰是在社会行为中如何行使公民权利,而非仅仅是道德批判本身。

从舆论上说,“善意的谎言”当然也不应该成为隆重褒扬的对象。简单说,这是一个存在着严重悖论的文辞,也是一种偏狭的社会生存术——既然善意,为何非要谎言?善意的谎言,能否改变谎言的本质?谎言的逻辑指向,可能是善意吗?为什么就不能既不撒谎又可以表达善意?所以,在尚未给“善意的谎言”找到合理出处之前,舆论就没有理由把它包装成一个神圣的礼物,供大家瞻仰膜拜。换句话说,“沈阳大爷”的“善意的谎言”,属于小概率事件,是需要庆幸的,但绝不能成为公民行为的一个模版。还是前边说的,万一老头儿骨折了呢?我是不是可以用一个倒霉的悲剧,来形容“善意的谎言”的结局呢?

对于谎言,无论出于何种理由,我都是抵触的。我一直希望的也是,在我身边,乃至更远的地方,没有或者少有谎言,不管它被包装得如何美丽。万一哪一天,说这个世界没有谎言人就必须死掉,那我就等着痛痛快快地死掉,毫不留恋。

据说,“沈阳大爷”已经被提升为保安班长了,还是“破格”,呵呵。我猜,他距离拥有真正的医保估计也没几天了。我明白,这些都是对他善意的回报,但不是对谎言的回报。对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咬文嚼字
后一篇:我的贺岁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