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一小时
(2013-10-29 11:11:27)分类: 这个可以发 |
《中国经济周刊》所刊《审计长讲审计秘闻:刘志军案上报前曾沉默一小时》(网络标题),按我理解,只要文首出现“社会舆论认为他“低调”,同事反映他“严格、务实”,师友评价他“廉洁”,而他最赞同家人对他的评价——“忠诚”。他是……”的语式,应该就是表扬稿的路数。
表扬就表扬。一搞传媒教学的朋友曾经教育我,负面新闻太多,对社会情绪影响不好,业界是有责任的。所以,看到类似的表扬稿,我第一反应,就是发掘正面新闻对社会情绪好的影响。比如,我点开此文的原因,就是好奇标题告诉我的——这无疑是个好标题——“刘志军案上报前曾沉默一小时”。我好奇的是,这沉默的一小时里,记者将向我展示什么样的正面新闻,以及能带给我什么样的好情绪。
按文追溯,结果很快出来了,如下:“他的纠结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审计部门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时不我待;第二,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制度建设,需要完善;第三,党的领导干部出现一点问题,都是对我们党的形象的损害。””
按记者使用双引号的路数,这三点应该是直接引语,姑且理解这都是原话。而如果确是原话,那么我必须承认,这三条理由,无一可以给我带来好的情绪。恰恰相反,也正是这三条原话,让我从一则正面新闻里,感受到了像看负面新闻那样的无奈。
让我们回到那沉默的一小时吧。第一,主人公在纠结于“审计部门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时不我待”。说实话,这句话我没看明白——是说刘志军案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呢?还是刘志军俺之外,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呢?但不管哪样吧,既然属于“时不我待”,那还沉默一小时干吗呢?应该赶紧上报才对嘛。所以第一条,在逻辑上不通。
第二条,“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制度建设,需要完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当然都属于智者的本领。只是,这本领是应该发挥于上报之后的总结和反思,而非即将上报的一刻。在需要“时不我待”地履行上报程序的这一刻,陡然出现类似于电影语言的手法,自然会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第三条与第二条有相似之处。“党的领导干部出现一点问题,都是对我们党的形象的损害”,这显然是一个无须“沉默”才能参悟到的常识。而将其生硬地移至上报前的一小时内,不但再次与“时不我待”相矛盾,更给人感觉这样的参悟反倒拉低了智者的水平。甚至给人造成一种误解——难道因为有损党的形象,所以就要沉默一小时吗?
总结这三条,我想我有义务向我的朋友汇报,即在正面新闻里,表扬稿里,如果想达到我们所期待的好的社会情绪,记者也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一,不能随便使用双引号,哪些是原话,哪些是归纳,一定要弄清楚;第二,新闻切忌文学化描述和联想,不能用电影剧本指导你的新闻实践。
其实,如果那沉默的一小时的确存在过,我更愿意相信,主人公关于“刘志军、王益,都跟我很熟”的说明才是真正的原因。记者的表扬,也完全可以在这个说明下充分发挥。因为首先,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面对“很熟”的人,肯定与面对陌生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心理,需要更谨慎更小心。重要的是第二,虽然“很熟”,虽然沉默了一小时,但终归还是上报了,这就是对党性和法律的遵守。显然,一个“很熟”导致的沉默一小时,要比那三条说辞导致的沉默一小时,更真实,更令人信服。演绎在表扬稿上,也更容易达到效果。
其实,当初审计长接受电视采访,谈到那沉默的一小时时,是用“咯噔”一下形容彼时的心情的。比较而言,我认为,“咯噔”可能是最直接也最不会引起误读的描述,人们对此也不会深究。而“咯噔”又是什么呢?“咯噔”就是“咯噔”,就是粗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