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谣"的几个意思

(2013-09-02 11:44:00)
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这几天,包括新华、人民,都开始提“官谣”,说“官谣”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官谣”是生造的一词儿,由“民谣”对应而来,就是针对秦火火们制造的谣。但准确说,“官”和“谣”是不能放一起用的。

如果训一下“谣”字,本意即特指来自民间的小调。有伴奏的,叫歌,无伴奏的,就是“谣”。如果非要跟“官”字发生对应,大概也只能是针对“宫廷乐曲”,或者也生造一词儿,叫“官曲”。把“官”和“谣”放一起使用,就有点儿南辕北辙了。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如果说“官谣”之说能成立,显然有个前提,就是把“谣”的含义定义在了“谣言”上。“民谣”是指民间产生的“谣言”,则“官谣”就指官方产生的“谣言”。这么说,也似无不可。

但是,“谣”的含义里,“谣言”应该属于引申义,民间小调才是本意。那么,“谣”是如何从本意发展为引申义的?这个过程貌似没有直接答案,所以也就提供了想象空间,大家都可以来想象。这可以算是第三个意思。

比如我就推想如下:本意的“谣”,既然是民间小调,就应该含有小调的属性。小调是有什么属性呢?赋比兴就是个参考。就是说,民间小调与诗歌的属性连相,都具有抒情与夸张的特点。事实上,“国风”就是民间小调。抒情与夸张,就能变成“谣言”吗?这又要看二者的特质。抒情,简单说,就是主观情绪的表达,它不是写新闻,要客观中立不带感情,一主观,再加一情绪,表达出来的东西,跟对应的事实就会产生差异。夸张就更明了了,看见一棵树,我就说是看见了一片森林;看见一个女的,我就说是看见了一位天仙。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那是我的感受,跟你信不信无关。这两个特质,就是民间小调向“谣言”异化的第一步。

但它还不是“谣言”的全部。“谣言”的最典型特征,是反向叙述。比如城管打人,很可能是人打城管,或者反之。夸张型“谣言”的叙述方式则只是,城管打人,变成了城管打死了人。无论是反向还是夸张,都符合民间小调的传播特点,即:第一,它的传播是不准确的,没有文字记录,仅凭口耳相传;第二,它的传播过程具有再创造性,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谣”进行再创作,甚至颠覆原作也行;第三,由于“谣”的民间属性,所以它对于“官”的对立是始终存在的,并且会随着传播而得到强化。所以,一个起自山海关的“谣”,等传到嘉峪关,很可能就变成了“谣言”。

按历史观点,中国人对“谣”是持正面评价的,认为它是反映真实民间生活的鲜活材料,与正史官书互为参详,才可考证出真实的历史。而对于“谣言”,就不用说了,无论官民,只要是“谣言”,都会遭受惩罚。包括黄河里挖出块刻字的石头之类,最新的评价,也应该定性为一起“谣言”。而现代法律,也给了张三李四们以获得因谣言伤害而得以补偿的权利。

至于“官谣”的说法,我建议换个词儿,叫“官谎”更准确。因为“谎”的特点是具有遮蔽性和被动性,不像“谣言”的主动性和冲击力。这与目前“官”在杀伤政府公信力时的行为模式更加吻合。妥否?请批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合影
后一篇:阿佳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