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不是足球证据之二
(2013-07-31 01:05:17)分类: 这个可以发 |
标题还得加长,应该是足球不仅仅是足球而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的证据之二。
作为快乐的足球迷,这两天又有新焦点:《体坛周报》的一篇稿子,往足球圈扔了一炸弹。大概意思是,借一个韩国教练的嘴,说出了国内几家俱乐部在外援买卖中收黑钱的事。
这事儿现在正在风口浪尖上,俱乐部发函要报纸道歉,报纸说这都赖转载的网站,记者说自己有录音,韩国教练说自己根本没说过那些话……好多快乐的足球迷,都在刷屏等候更新更刺激的热闹出现。
那篇稿子我看了,对比网站的转载稿,以我的文字水平判断,基本是冤枉人家网站了。所以,现在最关键的证据,就剩下了那个记者的录音。如果证据成立,则韩国教练就要玩完,如果证据不成立,则报纸就玩完。所以,仅从这个截面上看,俱乐部怎么都理直气壮。
这就是足球不是足球的地方了。按我的理解,给对手最致命的打击,永远是真相,而不是措辞。如果报纸有底气,那么对于你来说,最有力的武器,不是拿出录音,更不是推委,而是继续挖掘足球圈的黑幕,拿出更多的版面,把这事儿彻底抖搂干净。这是报纸的看家本领,也是报纸真正属于自己的反击对手的方式。退一步说,即便你真拿出了录音,你也仅仅是洗白了自己,把矛头引向了那个教练,而对于最根本的事实,即足球圈到底有没有收黑钱的事,你并没有追究,你没追究,你就是没有真正履行你的义务。所以,我真正希望的结果是,几家俱乐部的强大攻势,迫使报纸真正做一次深入准确的调查,把核心的事实交代给大家。
只是现在的媒体,最经常的手段,就是爆一把料,抖一把骚。即便是观点的亮相,也都带着爆料抖骚的性质。
比如父亲带女练摊被殴的新闻吧。我只是转述最早的新闻描述,后来的描述,在公众的关注下,又开始向父亲带女练摊上转移——尽管那父亲还在说,自己就算违法,也不能打我。而在转向之前,报纸还发表了社论,标题我得严谨地重现一下,叫“偌大城市应该容得下小学生练摊”。
这个关于练摊的权利论,看着特眼熟。也是这家报纸,原来还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乞讨也是一种权利。当时我还很认真地写字理论过,掰开了揉碎了给它讲,凡权利,都同时意味着义务。乞讨者的义务,就是尊重被乞讨者的权利。这次老调重谈,我就懒得再说什么练摊的义务了。因为我明白了,这种执著的单向思维,起码在它那儿,已经变成了一种取悦人的方式,已与观点无关。
所以,我也改变了应对的方式,在看到这篇社论那天,我给12345打电话,向北京市投诉,内容是,第一,西城区政府凭什么在没有调查清楚事实的前提下,就仓促将相关工作人员停职;第二,作为一家北京的媒体,为什么只看到了偌大城市应该容得下小学生练摊,却看不到偌大城市应该容得下法制;第三,这件事情证明,西城区的城管,在治理违规练摊上,是缺位的,失职的。
媒体行里,貌似娱记是最让人看不起的,因为他们专爱窥私,炮制新闻。不过看看社会新闻里的小心思,就会感觉娱记其实挺冤枉的。至于足球记者,再向自己的老师学上两手这样的技能,搞出炸街式的稿子,让人以为新闻就是这样一种让人远离真相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