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迷有大欢喜
(2013-07-16 01:41:22)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
就7月14日晚上北京工体的一场足球赛,你说算多大的事儿呢?
工体现场的4万多球迷,外加在家看球的,乐观估计,不会超过50万吧。湖北球迷,对等计算,双方加一起,也就100万挂零。就算还有其他地方的球迷关注,最乐观了,也100万,归了包堆儿,200万人的事也就。当然,这里还得算上媒体的,安保的,但200万,不能再多了。
200万人关心的事儿,在中国,的确不算个事儿。不过,再不算个事儿的事儿,在这200万的心里,可是天大的事儿。有时候,我们总习惯用数字衡量一个事儿的大小,这是不靠谱的。因为这种衡量方式,忽略了一个事儿本身所具有的能量。
国安和卓尔的渊源,两家的球迷最清楚。所以,这场比赛蕴涵的对立情绪,在这200万人中,已经被酝酿成了一个火药桶。从赛前双方球迷的对峙判断,稍有不慎,变成直接冲突也不是没可能。说实话,我这个N年没进过工体的人,居然去网上抢票,然后穿着国安队服,跟一帮小年轻一起站了俩小时,嗓子喊到疼,还淋着雨,半夜才到家……这一切,全是因为赛前的气氛闹的。
不过也值。最大的满足,是收获了一个道理:拥有主队的人是幸福的。工体的魔鬼主场,据说在亚洲都排得上号。与中国足球的水平和影响力相比,这明显不科学。但是,魔鬼主场只是一个统称,针对工体,其实最被认同的称谓是“北京最后的四合院”。这就好理解了,“最后的”一出,一定意味着守护,坚守,死磕,在这个称谓的号领下,穿着绿色队服的所有人,就成为一个关于北京,和北京所具有的特质文化的共同体。
所以我说,足球一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积极地看,这个地域性不光表现为排他,更表现为我在车站等车时,骑车过去的球迷与我亲切互动。仅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了彼此身上可以归为同类的符号,觉出自己在这个周日的下午,因为彼此认同而感受到群体的力量,乃至感受到这个世界并不那么陌生。上回我说足球是一个社会现象,也是这个意思。帖吧里小孩们的嬉笑打闹也证实,虽然已经无关足球,但他们是因为足球而互相发现,而这个发现中,最重要的,不是彼此姓字名谁,而是对这个城市的爱护。
说实话,没有一定积累,连续两个小时的蹦跳嘶喊,一般人绝对扛不下来。我旁边就挨着一球迷组织,好象是“闪亮工体”的,从头到尾,一刻没闲着。貌似文质彬彬的小眼镜小白脸小丫头,一梗脖子也都粗放得像个大老爷们。
这又一次证明,足球是劳工阶层的娱乐。它诞生那天是,现在也是,一辈子都是。所以,在“最后的四合院”和“最后的大杂院”这两个名字的取舍上,我更倾向于后者。最后选择了前者的理由,大约只是因为四合院更能代表北京这个城市概念吧。反正别管什么院,坐在主席台和包厢里的,肯定不是足球迷,肯定不是劳工,他们敢坐在那里,就得明白,球场里的山呼海啸,其实对他们具有嘲讽的意味。放眼所有的贵族运动,和那些没有身体接触的对抗体育,劳工阶层的娱乐里,根本没有它们。
一个城市共同体,一个劳工阶层,就决定了,足球市场的成功和火暴,只会出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对发达的地方。事实上,现代足球的诞生,也是遵循着这个路子来的。所以,北京的足球会火,上海的足球会火,广州的足球会火,凡是大城市的足球,都会火。相反,像以省为概念的地方,比如山东、辽宁、贵州,就不会真火,就算火上几年,但也不会长久。很简单,因为在省的概念下,不会产生如城市一样紧密且有共识的共同体。他们的成员之间,太过分散,除了籍贯,能够发现的号领彼此的文化符号太少,甚至彼此间在利益上根本就是对立的。所以,从本质上说,济南和烟台的球迷,是不可能真正把鲁能队变成共同的主队。倒是青岛的足球,和大连的足球,长远看,一定会超越山东和辽宁。很可能,中国的足球盛世,将会慢慢集中于若干大型城市,而一个城市,也会慢慢诞生多支足球队,变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对抗,变成城市德比之间的对抗。今天的上海足球,或许就是明天中国足球地图的蓝本。
散场的时候,雨开始大起来,开始还能扛住,后来就瓢泼了。绿色队衣从工体涌出,然后四散,稀释,最后慢慢淹没于北京的黑夜。据说有的郊区球迷到家,已经快天亮了。
而开场前的气氛,也并没有延续。尽管有骂声,完后还有网上的不依不饶,但大家都明白,这只是足球的一部分,200万人关注的事儿,等比赛结束,顶多还会在2千人心里有余温。大家越来越有形式感了。
那天,我正在路上,后面响起明亮的喇叭——滴滴,滴,滴滴。我心中暗喜,看都没看,马上回应——滴滴,滴,滴滴。因为我的车屁股上,贴着国安的徽标。“国安是冠军”,是国安球迷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