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
(2013-07-05 00:23:28)分类: 这个可以发 |
话说高考结束那天,路过一考点,赶上学生散场,半马路都是人。
我眼神儿不好,虽说是半马路人,但我只看到一片蓝运动服。尽管这一片蓝足以让我区分出这些人是学生,但他们当中,哪些是男生哪些是女生,打死我也分辨不出来了。我总不能挨个目测人家头发的长短吧——事实上他们头发的长短也几乎一样。
安能辨我是雄雌,中国校服设计者们的目的,总算是达到了。但他们的愚蠢,也正在于此。一方面,他们一直担心的“早恋”,好象更加多起来;另一方面,也并未阻止住来自诸如校长们的贪婪胃口。到头来,这种混淆性别的校服设计,就连穿着新衣的皇帝,恐怕都要讥笑的——你们难道就不知道,那衣服里包裹的,不是货,而是人吗?
虽然从校服上分辨不出男女,但我却能看清,那天遇到的一片蓝校服,大多是不合身的。仅从袖子的长度看,好象人人都是刘备。而目测裤脚的长度,则人人又都像姚明。邋遢,毫无美感,尽管他们尚有言笑,但怎么也瞧不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了。
合身,当然就是美的一种。但于中国校服设计者们,合身又很容易令他们联想到区分性别。所以,他们宁可牺牲孩子的审美培育,而固守自己的混淆性别。总之,不分男女装,甚至不分男女款,这就是中国校服对中国少年的一次审丑启蒙和性别教育。
像校服这码事,有时候真能让你恍惚起来,分不清自己是活在2000年代,还是1900年代。百十年前,中国的女人尚裹着小脚,貌似倒在区分着性别,其实是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有与男人正常交往的权利。但也就在那时,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们,正在致力于男女同校。五四的影像记录里,印象深刻的,正是那些校服鲜明的新青年。而今天的中国教育者,却真能把他们的前辈从地下气醒。他们固然不敢重新将男女隔离,但却在现代社会的前提下,殚精竭虑地探索着存天理灭人欲的新路。校服当然就是很好的证明,不信你看,五四时期的校服,和今天的一片蓝,你说哪个更像今天应该有的校服?
查欧洲人发明校服的初衷,在于追求人与人的平等,让贫穷者不自卑,让富裕者无以炫耀。然而这纯洁的理想,洋为中用之后,居然也能变味——平等变成了混淆性别;节俭变成了廉价邋遢。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校服设计的目的是徒劳的,但毕竟,中国的今天,还是保留了这朵奇葩。而且,在生命最重要的几年里,许多中国人被它约束和暗示,并未实现自然和健康的成长。或许在今天的成人社会里,这种影响,已经通过不同方面,体现了出来。比如,中国男足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