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013-04-11 11:54:03)分类: 这个可以发 |
裸女向士兵,据说现在已经很为人所不齿了。但不齿的理由,到底是裸呢?还是在革命战士面前裸呢?还是干脆,就是为战争而裸呢?总之,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裸,凡裸,必有理由。把战争和裸放一块儿,从创意上讲,就是把两个逻辑上毫不搭界甚至完全对立的东东,整合到一起,以期待它能产生的震撼效应。而它的前提也是鲜明的,即,战争总是高尚的,反而求之,则裸是低俗的。裸女向士兵,其实真正证实的,是这个道理。
然而人们总有这个倾向,愿意给低俗的裸,加上一个高尚的定语,从而把裸也变得高尚。相反,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这样整合的结果,是把战争变成了低俗。
经验地看,这不是没有讨论的余地。不过,这种整合的效应,也适用于唯一性。如果编导者是史上第一个这样干的人,则它的争论性要远远低于它的独创性。沂蒙红嫂明德英的故事,可以感动许多人。但如果妇女们都敞开胸怀哺乳战士,大家就会狐疑,这到底是肿么回事。
不过,只要不是太密集,给性符号加上定语的故事,还是能够俘获人们的青睐。红嫂之后,我听说过的故事,就被安排到了中越战争的年代。比较流行的一个版本是:一个小战士临终,跟护士说,还没有谈过恋爱。于是护士就吻了战士,战士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从出现频率可以判断,类似故事的出现,一定伴随着战争。战争不但没有让女人走开,相反,人们更愿意看到,女人在战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一点需要重复,即:人们希望,女人,应该使用性符号,为战争增色。籍此,我们可以发现诸多故事的共同属性,比如:女人都是主动的;男人都是渴求的,并且都没有拒绝。类似的属性,似乎也在暗示我们,战争可以改变一切。起码,可以逆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逻辑。
对战争的人性化表述,貌似一直是一个强大的理想。但太多的逻辑悖论,也一直阻挠着这种欲望。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摧毁,是一个终极的矛盾,无法调和。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文艺范儿故事,也只能暂时吹出婉约的曲调,但绝不会改变事实本身。何况,人性,和性,还是两码事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死前不会想自己的爸妈,而是遗憾没有谈过恋爱,这显然不是对人性的合理解释。
总之,战争是残酷的,这是我们对战争的第一感受。很少有人会认为,战争首先是罪恶的。而只有承认战争是罪恶的,我们才有可能杜绝为战争描饰的欲望,因为我们知道,为罪恶描饰,只会令罪恶更丑陋。同理,只有感受到战争仅仅是残酷的,才会让人们臆想出,残酷绣上金边儿,就会变成美丽。
裸女向战士,就是为罪恶所做的丑陋的描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