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家
(2012-05-18 02:11: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
忽如一夜秋风去。朝鲜扣船的消息,到下午都被管控了,头条集体换成了大型情景音舞诗画《敏感辞》。换得好,朝鲜太远,三贴近才是王道。
后来就收到了张梁的短信,通知说他11号,也就是朝鲜扣船后第三天,登上了马卡鲁峰。我猜想,张梁8号那天和我一样,应该不知道朝鲜扣船的事。他那时应该在大本营,或者前进营地,集中精力准备冲顶。
认识张梁在05年,那次是他登珠峰。与大本营其他登山者不同,张梁比较溜边儿。一天到晚眯着凤眼,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五一期间,大本营游客不断,张梁一边打着吊瓶,一边假装勉强地和女游客合影。
登顶那天,他没有冲在前,也没落在后,慢条斯理地跟在队伍的中间。下撤也是,没当第一批被簇拥的英雄,也没当让人担心掉队的尾巴,依然慢条斯理地取了中间的位置,让人几乎把他忘记。
回到大本营,没唱没闹,只安静地喝了几天啤酒。然后打点行装,摆脱大部队,独自下山去鸟。再见到他时,已经是在樟木了。张梁同学已经养过神来,表情笑眯眯外加说话慢吞吞。
那年之后,跟张梁没再见面。只像今天这样,收到过他的几条短信,都是报告某日某点某分登顶某某某峰的新闻快讯。其中还有一次山难,他当然没事,不过有人挂了,而且好象还闹出了官司,他的短信是通知收看一档电视采访的。
张梁的慢性子是适合登山的,属于让人放心的那种登山者。他不会有勇猛传奇的故事,更不会干出穿条短裤就拉练的卤莽。他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适时地积攒能量,并在冲顶之前让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这是一个好的登山者所需要的天赋。
张梁当然也是一个有计划的人,但他的计划肯定不是简单的十四座,或者“越飞越高”。像这回的马卡鲁峰,据说高度世界第五,按说应该排在珠峰之前登。但我相信,张梁在此时选择登此山,肯定有他的道理,或者因为他的身体状态,或者因为马卡鲁的难度。
登山者里,分几种。一种是职业登山者,比如运动员,登山是工作,是国家意志,但登什么不登什么,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一种是票友,靠商业登山的后援,一猛子就干上了珠峰。拿下世界最高,从此金盆洗手。再一种就是张梁这样的,虽然也有自己的职业,但登山几乎会贯穿到他生命的全程。我管他这样的人,叫登山家。登山家既不需要为荣誉登山,也不需要为钱登山,大概唯一能解释的,还是那句老话——“因为山在那里”。当然,像夏尔巴那样的,也是一种,做向导伺候人,纯粹为挣钱登山。
一个登山家,他的生命是简单的。以一年为期的话,就是半年登山,半年享乐。前半年活在一个世界里,后半年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按我的理解,登山家应付孤独的心理是强大的,但应付人群生活的能力可能很差。这与常人正相反。
常人当然会把登山家视为英雄,大本营的女游客就是把张梁当成英雄抱住合影的。但其实是,登山家除此,实在没有别的活法。或者这么说,人人其实都有或者曾有登山家一样的念想,只不过大多数都被登山的难度吓住了。那些驴友,那些一年里总要跑远处放纵一下自己的人们,和登山家都是同仁。如果他们的体能足够,银子足够,当然念想也足够的话,他们都成成为登山家,起码成为登山者。
而对我来说,张梁的故事是用来给伟大祖国冲喜的。你看吧,一个人的登顶消息,可以让我暂时忘掉朝鲜扣船,甚至连里皮来了都不关心,没准睡前还能换本小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