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英雄

(2012-02-15 01:52:02)
标签:

杂谈

分类: 这个不能发

《三国志》是玩英雄史观的。举《魏书》为例,一共三十卷,各种“政治人物”占了二十八卷,直到第二十九卷,才是所谓的“方技传”,就是华佗他们几个有一技之长的“草根”。这个名次,既连一帮叛党乱臣都不如,又仅仅比老外靠前一点。然而,即便华佗这样的“草根”,都这么不起眼了,也不是一般大夫,而是必须给曹操看病的大夫,“常在左右”。说到底,还是“草根英雄”,不是菜花阿姨。

然而这又是一群怎样的草根呢?华佗之外,“方技传”里的其他几位爷,杜夔是音乐家,朱建平是相面的,周宣是解梦的,管辂是算卦的,工农商学兵,五星红旗一个星都没占到,却成了帝王将相之外的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即便是华佗神医,终于算有点技术含量了,但从他的传奇经历看,也是神算子的成分多于神医。比如给口干恶声小便不利的看病,华佗老师显然治疗乏术,只断定这哥们“后三日死”;给一病秧子看病,华佗老师也是治疗乏术,也是只断定这哥们如果嘿咻则必死,不过这回的预言还有了细节——“临死当吐舌数寸”;给一督邮看病,华佗老师还是治疗乏术,只告诉人家你“食当日减,五日不救”……总之,华佗老师的病例里,治病的时候少,算命的时候多。看到后来,我甚至以为华佗老师简直就是钩魂的判官,专门方人来的。

这样的人民创造历史,显然是文学打假的好对象。而相形之下的英雄创造历史,则显得无比真实,头头是道。阅读完毕,你想再质疑英雄创造历史都无从下嘴。

因为这样的历史教育,当休斯顿和凤飞飞的死讯贸然出现在新闻头条里时,很多中国人民是义愤填膺的。而更让他们怒不可遏的,还不仅仅因为她们只是两个唱歌的女人,而且还是两个番邦和敌营的唱歌的女人。这在《三国志》里断不可出现,在21世纪的中国新闻里也断不可出现。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多中国人民要像保护眼球一样保护它。

所以,新闻的头条,终归要还给“英雄”。“英雄”讲话了,是重大新闻;“英雄”没讲话,也是重大新闻;“英雄”出国,哪怕是番邦敌国,也是重大新闻,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又觑出,即便是番邦敌国,但那里的头头儿,宏观上看,也是一位“英雄”,值得入传的。所以那句歌词是准确的——“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而且还应该再加一句:读完三国,尼玛全是英雄。

然而对“英雄”的牵挂,不过只是为牵挂而牵挂。在“英雄”眼里,你可从来不是被牵挂的对象。所以另一句歌词也应验了——“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你们万众瞩目,人家可还感觉寂寞呢。这是多么臊得慌啊。所以我认为,与其看“英雄”,不如看歌唱的女人,或者看林书豪,或者看38岁的贞女。他们与我的关系,自然也不会超过半毛钱,但至少我能肯定,比“英雄”与我的关系,肯定是多了半毛钱。因为我听过她的歌,我看过他的球,我琢磨过她的说法。
从热衷政治,到厌倦政治,依赖于人对群体意识的判别。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尤其在中国,可能尤其漫长,但决不是永远看不头儿。而在人类许多的实践活动里,大家已经学会潜意识地贬低政治,让“英雄”当配角。宗教为什么缔造神话,文艺为什么排斥历史,人类为什么有运动会……林书豪的火暴,最根本的理由,就是他复制了一种人类理想的成长模式——从丑小鸭变成大天鹅。这样的模式从来希望渺茫,但从来都不曾泯灭。至于“英雄”嘛,比较讲话之类,扪心自问,可能大家更愿意看到的故事,是陪都帝都西番锦衣卫那样的戏剧。大家难道不是在进步吗?

也所以,喊喊的“让一部分人先选起来”就显出局限了,应该换个说法,叫“让一部分人先忘干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