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
(2011-10-08 02:24: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对这话,今人的解读已经超越了说者,而且是反动的。
乔布斯去世,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句话。而且也联想到,所有的评价都是“我”的评价。而且,虽然世上有亿万的“我”,但评价几乎只有两个,而且也是互相反动的——一个是“好”,一个是“不好”。二元逻辑为什么盛行?生者都应该向乔布斯求教:什么是创新?
好在,评价毕竟还不是历史。没人和它较真,大家都是感性动物——动物界唯一的感性动物。这倒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关于一个人的评价,为什么必须是及时的?为什么需要感性地履行这一程序?为什么越来越爱动感情?
关于最后一问,可以视为一种交换。苹果已经和金钱实现了交换,但苹果的附加值,即乔布斯的价值,仍然需要交换。通常,受惠者对施惠者的交换方式,就是感激。具体到乔布斯的二元评价,则是感激,或者厌恶。而今天人们越来越爱动感情的原因,则是因为,人群之间有太多的交换存在。而且,随着空间的缩小,信息的增加,和参与交换者的众多,每一次交换的价码,都是超越已往的大注——起码在人们自己的感受上如此。比如,退回20年前,谁能想象到,中州少林寺的释永信大师,会和加利福尼亚库比提诺市的乔布斯发生某种形式的交换呢?而事实是,两会上释大师手上的IPAD,就是这交换的证据。乔布斯的创新,已经为释大师的时尚带来了福音。而且据说,乔布斯也是信佛的。诸如此类。
关于评价的及时性,是一个权利分配的过程。盖棺论定,不是时间的必须,而是盖棺论定者的必须。仔细推敲这一过程,你会发现,作为一般代言者的媒体,和作为特定代言者的总统、大佬,以及一干明星,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争夺话语权。而每一次话语权的重新分配,都直接影响到评价者的归属和分裂,并为下一次话语权的再分配提供背景和前提。所以,既是争夺,就要及时。多数情况下,评价没评价,比评价了什么,更加重要。而从传播的角度讲,失语的过失,一直也比走嘴更危险。
至于必须用感性操弄评价,则完全是权利分配下利己原则的需要。在排除了公正性的可能之后,实现一个评价的最高价值,就是评价的认同度。而在受众看来,一个女人的哭,总比律师的辩护词要具有煽动性。你或者煽动出眼泪,或者煽动出国骂,都是成功的煽动。而成功的煽动,就是正确的评价。
关于乔布斯的评价,难度在于他的归属。或者说,难度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对多大范围的人和事物,产生着多大的影响力。这几个需要量化的要点,决定着评价的最终价值和效用。循前例,你如果执意向释大师宣讲是乔布斯在“改变人们看世界的方式”,那么肯定是徒劳的。因为在大师眼里,连佛祖都没有这本事。而总统的这句评价,在许多果粉看来,也远没有一个“ISAD”来得销魂。
“ISAD”也是评价。这是民间感情,好恶都夸张一些,而距离权利也稍远一些,但也并不意味着真实客观。真实客观的,只是对它的第一手记录。
忽然想起姚明退役时的景象。“送别让世界体坛为之动容的姚巨人”,这是天涯论坛当时的标题,听来让人误会。这样的哀婉,令人怀疑,明天太阳是否还会照常升起。显然,这也是一个假象。这个假象证实,寄情于外对人来讲是个可怕的缺陷。对此,你可以在人类史所有灾难中发现它的影子。而一切评价的发出和反响,都是在利用这一缺陷。
推而广之,一切YY的目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