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英烈
(2011-03-07 00:52: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不能发 |
有人建议,中国应该设“英烈日”,并挑好了日子,就在清明前一天。届时,全国公祭。
日子好挑,但“英烈”不好挑。好比战国,你是挑赢政,还是挑荆轲?好比三国,你是挑曹阿瞒,还是挑刘关张?中国的历史观说翻脸就翻脸,中国的英烈名单也势必颠三倒四。即便就是今天,如果让乌有之乡和炎黄春秋各拉一个单子,我保证那两份单子上的名字,都是猴吃麻花。
按说,死节,应该是入选“英烈”的标准。比如明末,殉难的文臣大员,有21位,不但个顶个都死得轰轰烈烈,而且为人为文都正气凛然。像户部尚书倪元璐,就敢教训皇上说:“毋以意见仇独立之士,毋以声颜拒来告之人。”左都御史李邦华,也是个拿“宁为偏枯之学问,莫作反覆之小人”正己的好人。从个体上看,他们都够得上“英烈”的标准了。但放在人堆儿里看,他们殉的可是没落的大明朝,抗的可是农民起义的李自成。到底是用一个好人的小节标准要求他呢?还是用顺应历史潮流的大节标准要求他?硬币就两面,可无论是往哪面上硬说,我看都有的架打。
还有个标准,就是放低身价——“战死、战伤死、战病死等公务死之人”。没错,这可是日本靖国神社的入选标准。而且,日本人囫囵这么一搞,里面一下子挤进去240多万,其中就包括我们痛恨的那些战犯。一个日本,外加一个是非不分,这不是要亲命吗?表害怕,其实,日本的这个标准,我们中国也是自古有之,没准正是从中国出口的舶来品。君不见全国各地的报国寺吗?这地方的用途,就是祭奠死亡将士。当然,战死还不完全等于“为国捐躯”,但是,战死者总能找到为之战死的对象,而起码这些对象,都有义务对战死者表达他们的敬意。这个,就是为战死者建立祭奠地的理由。
我的这番解释,估计“英烈日”建议者还是不会接受的。因为再怎么着,这个解释也绕不开日本。那好吧,我换个别的话题。话说日本外相前原诚司今天辞职了,原因是他接受了政治献金5万日元,合人民币4000块。可恨的小日本,我们刚刚在GDP上超过了你们,没料到又在这被你们甩下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