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就是蓝色的天
(2010-10-31 00:19: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蓝天虽好,还要经得起推敲。
从去年6月到今年5月,整一年里,北京据说一共有285个蓝天。有那么多吗?见惯了乌涂天的北京人里,怀疑者恐怕不止我一个。
不过,怀疑也就怀疑了,谁也没当真,谁也就没认真。在中国,好多事情,就是在一派爱谁谁的情调里,最终变成玩笑,但永远不会有个结果。
但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比如,北京一位卢姑娘就认真了,她拉着朋友一起,从去年6月到今年5月,整一年里,每天拿相机,上街拍天。结果,拍来拍去,数来数去,卢姑娘发现,自己只拍到了180个蓝天。这个数字,比官方提供的285个蓝天,少了105个蓝天。
你看,卢姑娘稍一认真,关于北京到底有多少蓝天的问题,就向着真相和结果前进了一步。起码,有了这么一个《北京蓝天视觉日记》之后,北京市环保局就出来表态了。他们说,蓝天这个东西啊,不是指蓝色的天空,而是指空气质量达标。
原来如此。
有话好好说,否则就叫说都不会话。蓝天就是蓝色的天空,空气质量达标就是空气质量达标,蓝天并不等于空气质量达标。在这一点上,卢小姐的理解符合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律。何止卢小姐,其实中国任何一位小学一年纪的学弟学妹,只要没碰上笨师傅,也都会这么理解。
当然,如果善意地去揣摩,环保局非把空气质量达标说成蓝天,并非小时候碰到了笨师傅,而属于浪漫的“诗意”。不过,浪漫固然可爱,但也要分时候。一个靠监测数据说话、负责环保科学决策的政府部门,有必要在空气质量的问题上抒发浪漫吗?即便北京365天全都达标了,你浑身上下充满喜悦,都不能自已了,也不能随便就吟出北京城全年都蓝天的好诗。这个道理,就如同以“诗意”闻名的纪委书记,尽管他的“诗意”妙到都拿了鲁迅文学奖,但只要是在办案中,他就不能用诗歌代替纪检工作的术语。
关于善意,其实,北京市环保局对卢姑娘的日记,倒真该显示出善意,起码,也该以善意去揣摩她的行为。比如,我就愿意善意地揣摩,卢姑娘的记录里,那些不属于蓝天的,也并非空气质量没达标,而是因为有阴天、下雨、下雪、日全食之类的天象。而即便空气质量不达标了,也并非要全部归罪于北京的环保工作。这么想的话,我就会对卢姑娘这样的好市民充满感激,感谢她对北京天空的关心,感谢她为北京环保工作做出的奉献。要知道,卢姑娘坚持一年仰望天空,是多么的不容易,生病要坚持,度假要取消,大年初一也不能歇……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这里倒不妨抒发点浪漫的诗意——我要给她披上大红花。
闻过则喜,这话说滥了。但起码,还没闻过,就以为是过,而明知有过,却只惦记着辩解无过,比起这样的态度,闻过则喜还不是最滥的。起码,在这个小开司上,谁更“蓝天”一点,谁的“空气质量没达标”,围观者还是心里有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