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很爽
(2010-06-10 00:59:10)
标签:
杂谈 |
三国还接着看吗?这是一个问题。
主要原因,是后半拉开始往废处写了。到现在,老一辈革命家死得都差不多了,英雄豪杰那点事,过了赤壁,都开始走下坡路,死的死,亡的亡,败的败,降的降,让人气馁也么哥。
别管是原著还是电视版,三国都存在一个悖论:刘皇叔那么受老天眷顾,诸葛孔明加五虎上将,怎么就没成事呢?这个,越是说皇叔这边不得了,就越凸显悖论了不得。
今人的遗憾,古人也有,真是心有戚戚焉。不过古人不止于遗憾,反正也没互联网和世界杯,所以他们就玩起了改编原著,由着自己性子,把三国的故事很穿越地篡改了,一直改到他们自认为很爽了为止。古人比今人还可爱。
据王国维说,清朝有个叫夏纶的,就很受不了诸葛亮最后的窝囊。原著不是说六出歧山没戏,最后就五丈原OVER了吗?夏先生显然不能认头,就给改了——说是孔明在五丈原那儿没死,不但没死,还作起法来,向老天爷借寿。老天爷也被感动了,认为历史可以重写,一切从头再来。于是派了华佗,赶往汉营,偷偷给孔明灌了碗绿豆汤,他就康复了。后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后人评说此一改,有“十六快”:诛司马师,一快也;武侯命灯倍明,二快也;病体安全,三快也;将星灿烂,四快也;子午谷进兵偏获奇胜,五快也;杀司马昭,六快也;擒司马懿,七快也;曹丕就擒,八快也;杀华歆,九快也;掘操疑冢,十快也;诛黄皓,十一快也;陆伯言自裁,十二快也;孙权投降,十三快也;孙夫人归国,十四快也;功成归里,十五快也;北地受禅,十六快也。总之,很爽。
所以,此一出,叫《南阳乐》,相当乐。其实,早在夏先生之前,蒲松龄就已经不忿了,他曾写过一出《快曲》,就是看不过华容道关羽放了曹操,于是让张飞杀将出来,一枪挑了曹操。再看三国的续书《三国志后传》,更是专门翻案的。
读高玉海先生《传统戏曲“翻案”与明清小说续书》,大约可以知道,古人翻案,还真算不得非主流,而是一种很流行的YY。这种YY之心,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补恨”。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恨,都曾经被文人很惬意地“补”过。据查,最后一个比较著名的“补恨”者,就是著名的阿Q先生。
现在罗列几个典型的吧:《易水寒》,补的是荆轲之恨,说是壮士把秦王给抓住了,逼他退还了各国土地,自己也成了仙人。《金锁记》,补的是窦娥之恨,说她不但平了反,而且老公也没死,夫妻团圆,共享荣华,人间再无“比窦娥还冤”这一说也。《琵琶语》,说的是王昭君终于回到大汉,最后也当了神仙。《韧兰佩》,说的是屈原刚跳江里,就被渔夫打捞成功,还复职成了楚国大夫,人间也无粽子可吃也。《碎金牌》,说的是秦桧阴谋败露,岳元帅直捣黄龙,把金国给灭了。
常说中国人是不喜欢悲剧的,这些倒是提供了证据。不过,关于悲剧之力量,我们也就因此常常无缘得识了。于是,真实的历史中,我们又恰恰总是在悲剧中度过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