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要看三国
(2010-05-18 18:07:40)
标签:
杂谈 |
中国的文艺批评,是从批注开始的。批注这事,就越来越有斤两。以至于,后人看书,先挑谁批的,可见批者比著者,貌似更重要。也可以反映一点,就是中国识字的,只是一小撮,不识字的,总是一大拨。这就分出了高下贵贱。放今天也是,识字的虽多了,但写字和批字的,恐怕还是一小撮的权力。大拨轰的,就是“蚁众”,属于不明真相的。既然不明真相,那就只好当蚁众,互联网也帮不上忙。
话说三国,小说都忘了是什么时候看的了。总之到了第一部电视剧出来,故事我已经忘掉了好多。只记得还买过人民版的小人书一套,学着画英雄,五虎上将外加吕布。谋士和女人不画,就是诸葛孔明也不画。因为我从小就觉得,那些穿着长衫的人,永远不值得稀罕。所以后来,画衣服褶就成了我的短处。在这点上,我承认吴道子确实比我强很多:)
说话这就到了第二部,高希希版。坊间有批,说高版更演义,张版更历史。这纯粹是胡批。中国历史,是人都知道假的多,所以要想历史,神也难做到。好比真相压根就不存在,你却偏偏想弄个真相版来,那能有人信吗?所以说,人间正道是演义,而非真相。仅从这一点说,高版就赢定了。
既然演义,就要演好。拿电视批三国,跟拿文字批三国,或者拿相声批三国,殊不一样了。比如英雄,就有弃武从文的迹象。这也好理解。武将虽勇,但电视却不好表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好生了得,书中能表,但靠的是读者的联想,所以神奇。电视怎么表?表死了也表不过联想的力量。所以高版取巧,就弃武从文,把英雄,以及英雄故事,开始往文人谋士这边转移。孔明不用说,就是荀煜许攸徐庶田丰之流,也都成了英雄。这样的英雄很好表,一动嘴就OK了。等大批穿长衫的成了英雄之后,你再看武将,光剩一帮匹夫和混混了。
由此,新三国的特殊贡献,是使我国三国时期的广大文化人士和专业技术人士,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他们光荣绽放了。这是中产阶级的胜利。
但是,然而,很遗憾,婶可忍叔不可忍的是,这也正是新三国最大的败笔,比我衣服褶画不好还要大的败笔。
在中国,识字的人,自古就被任命为马屁精,专事给皇帝写传记。这个出身,决定了,虽然中国识字的人,因从来都是一小撮而居奇,但他们却不能自省,没有发现自己真正存在的价值,没有因为识字而比不识字者多一点做人的悟性。就说万世师表的孔子吧,一辈子的事儿,就是满世界找工作,找好工作,找必须符合他心意的高级工作。可惜,一直到死也没找到,于是,郁郁而终,便成了他和他的后辈们经常的生命结局。要说这是挺丢脸的事,可愣被他们当成了互相吹捧的好题材,好生肉麻。
再瞧瞧人家。跟这位万世师表同时代的,人那出了个苏格拉底,同样是识字,却没把识字当成侍奉人的工具,而是没事就往广场溜达,演讲,辩论,批评。最后的下场,不是郁郁而死,而是服毒而死,干完手里活,就咕咚一口闷了碗毒药,死得英雄,死得带劲。他的后辈者,从此也给彼此安了顶大帽子——知识分子。这帽子虽然沉重,但令识字的人,从此有了另一种光荣的选择。
回到三国,饱度诗书,经世济国,那个时候已经成了格言。饱读诗书靠自己,经世济国呢,就得靠“明主”。所以,明主,就是他们世界观里唯一的词汇。或说,遇不到明主怎么办?靠,弃明投暗也成。没有明主,主公总还有,所以,主公,就是中国文人对自我的彻底放弃,和对原则立场的彻底放弃。说白了,他们有原则立场吗?
就说孔明,多装比啊。才三雇就扛不住了,大尾巴赤条条全露了出来。为了混淆是非,他不说没有明主,却说要“制造明主”。刘备的三顾,哪是感动了他,而是给他提供了装蒜的理由。不信刘备你不顾一个让大伙瞧瞧——你不顾他也得等别人顾,真没人顾他就得自己去顾别人。三国美谈传天下,弄得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其实不过是给这样的文人宿命,寻找着广泛的表演舞台。至于知识分子一说——中国哪有过知识分子啊?还是老毛说得对——臭老九,连文人的名号都不给他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的确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