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书抵万金
(2010-01-05 01:46:37)
标签:
杂谈 |
河南博爱江氏女,独自逃难到山西。辗转嫁作文家妇,老大无子绕双膝。去岁怀孝省亲还,却遭恶邻语相讥。更恨良人轻听信,一纸休书断夫妻。从此杳然无音讯,窦娥报与妇联知。
这叫定场诗,是从新闻里攒来的。那新闻其实叫新闻也不叫新闻,说是新闻,是因为最近武汉有个收藏者,得了一封清朝的休书。说不是新闻,是因为这休书,以及休书所说的事,全在百年以前了。
休书全文如下,也是定场诗的出处:“文门江氏原籍河南省博爱县朱村二甲人,光绪十年因遭天祸自(只)身逃难来到山西,举目无亲,经邻说合嫁入文门。圆房之后只生一女。去年七月十七日偶遇原籍老乡得知老家父母病重非要回家省亲,岂料回来之后一改昔日面目,整天走东串西招惹闲言非语,近日又把家中财物盗出不知送往何处,为此特书休书,自即日起逐出文门,日后任其自便,文门上下均不讯问,立字存照。立休书人:文天才,族长:文启明”。
清官难断家务事,想从休书里弄清楚谁是谁非,比弄清楚曹操墓还难。所以,不如干脆放弃判断,就当这是一大悲剧,六月雪,北京四十年一遇那种,弄成京剧,就是大青衣,程派的,从头呜咿到尾。
休书这事,是古代专门给男人准备的单方面撕毁合同的玩意。所以,从根本上说,也容易断出个子丑寅卯,就是对妇女的歧视性文件。而且法律还承认,比如这封休书上,就有县衙盖的印。就是说,被告一句没说,法官直接拿起诉状当判决书,这案子就给判了。可以想象,一纸休书,叙述着多少人间悲剧,呜……咿……
休书里,总得说点女人的不是,没有这个,休人家就等于师出无名。所以,你看这休书里,起码唠叨了三种不是,曰“只生一女”,曰“招惹闲言非语”,曰“把家中财物盗出”。可巧,这三个不是,正符合了休妻的“七出”规定——一,无子;二,淫;三,不顺父母;四,口多言;五,盗窃;六,妒忌;七,有恶疾。所以,作休书,基本等于这“七出”的八股,如此一来,构陷的事还能少吗?冤枉的人还能少吗?呜……咿……
制度建设是一门科学,一点不给女人留活路,把她们全逼成娘子军玩暴力抗拒拆迁那套,就不是个好制度,起码不是个有生命力的制度。所以,古代男知识分子们比较聪明,创造歧视女人的休妻制度时,还是留了点余地。这个余地,虽说分外狭窄,但总算聊胜于无。这就是针对“七出”而定的“三不去”——一,有所取无所归,二,与更三年丧,三,前贫贱后富贵。意思是,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导致女人无家可归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为父母守孝三年的,不能休;结婚时贫穷,后来富贵的,不能休。这叫什么呢?应该叫“休亦有道”,比起“有恶疾”就休了人家,明显属于装比。最装比的可能就是唐朝的一个版本了——“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休得很诗意,直追发改委。
比较今天的离婚,休妻好象只有一点和今天相似,那就是涉及财产问题时,古代是富贵不能休,现在是婚后财产对半分。看来,创造和谐社会,还是要不差钱。即便到了休夫的年代,这也是硬道理。妇女运动不也说了吗——妇女要独立,经济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