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发音叫"偶爸妈"
(2009-11-24 01:45:31)
标签:
杂谈 |
前文书说到,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英雄如果不创造历史,人民宁可没有历史。
话说奥巴马来之前,美国大使馆发布更正:应该叫欧巴马,不是奥巴马。这是不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呢?反正新华社没理,继续叫奥巴马,还找了专家,论证叫的对。国宴好象更是成心,座次牌上是一手端庄的楷书:巴拉克·奥巴马——就这么叫了,怎么着吧。水蝎子——不这么着(蛰),美国没挑理,我们取得了一场暗战的伟大胜利。
其实这改名也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延续。韩国当初告诉中国,说我们首都不叫汉城了啊,改成首尔了。韩国自然是怕“汉”这个字,但中国的反应,却是很听话,新华社起码就没使气硬扛。同样是改名,为何要区别对待呢?因为中国骨子里,是把韩国当成人民,而把美国当成英雄的。对人民可以怀柔,对英雄嘛,就得有礼有节,关键的是,要有骨气。
说话奥巴马来了又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但他这一走,却留给了中国一大笔遗产——这么说好象不合适,该叫一个烂摊子。
比如南周那事。有点邪门,这家报纸我已经N年不看了。上周四出门,居然闲得从别人手里借了份,而这份就是出事的那张。更邪门的是,南周费劲心机整出来的“准天窗”,我居然给忽略过去了。这可以说是我的新闻敏感性太麻木了,但也可以说明这“天窗”开得也太不准。直到后来,就是我终于知道了有这么一码事之后,也没大弄清楚,那“天窗”里的两行铭文,究竟想说什么。这是一种南周式隐晦,然后我们就处于一种中国式被隐晦之中。
看到这则新闻的同时,也看到一篇评论文章,大意是,南周在卖乖,在演戏,而且是双簧,我们是观众。而且这出戏不是才上演,是早就演成了连续剧,N年了。
是不是这么回事?这个默契到底有多深?我不想知道。当我紧接着看到黑龙江矿难的新闻,又紧接着看到电价水价气价酝酿合伙谋杀中国百姓钱包的新闻时,我尤其不想知道。但我知道了另一个事实,就是南周们喜欢的,是政治本身,而百姓在乎的,仅仅是民生。政治可以由着你们去搞,但关乎吃饭和性命的事,是没有任何颜色的。也因为它没有颜色,所以是真实的,真实到可以用上海的燃烧瓶去描述。
比如关于甲流的历史记载,我肯定已经不会从新闻中体现了。因为起码在北京,每一个个体的记忆,都会与新闻的记载背离甚远。当我们还被媒体引导着关心疫苗的安全性时,更真实的情况,却是北京的医院,已经放弃了对发热病人的筛查。表面上的严防死守,已经被爱谁谁所替代了。
所以,再看和菜头们所郁闷不已的美国为什么还不来解放中国,我已经没了感觉。原来还有人要为美军带路呢,我也只当这是中国式的笑话——就那西直门桥,本地汉奸估计也难以完成任务吧。但我肯定,中国的汉奸,带路的事其实他未必会做,他最拿手的,是告诉奥巴马,你干吗带来250个保安呢——这个数在中国可有点二。仅此而已。
还是中国的小贩们来得实惠。奥巴马还没走呢,他穿的夹克就仿出来了,人造革二百皮的一千。鞋也有,400。还有伞,号称智能的,40。比起政治,这都叫民生——吃他美国总统一嘴,如果换成“偶爸妈”,就算“啃老”,也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