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北京人,以及和谐社会的样子
(2009-05-20 18:00:31)
标签:
杂谈 |
我这说的北京人不是户口,也不是籍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非北京人八成也有,没准比北京人更典型,但我没在别的地方生活过,所以只好敝帚自珍,全算自己身上了。
今天在“超市发”门口呆了一个钟点。“超市发”不是沃尔玛家乐福,是社区化的小超市。搭上我去的时间是10点钟,人就更少,而且以老年人为主。这几个小前提,就是我联想北京人的触点。
镜头一:看车女收费,碰上老头老太太,都帮着扶扶车搬搬东西;
镜头二:保安小伙买了几根冰棍,执意也分看车女一根;
镜头三:几个老太太一起购物的,分工合作,你推车,我扶东西,她抱狗;
镜头四:一黑人小伙见到保安,很夸张地来了个大鹏展翅,保安回以金鸡独立;
镜头五:一白人丫头见栓在门口的狗,蹲下身逗了会儿;
镜头六:顾客把没用的纸箱交给看车女,她收拾到自己的椅子下;
镜头七:一老爷子出门点了颗烟,然后跟我聊天热;
镜头八:看车女跟我站阳伞下聊天热,聊前天最热;
镜头九:看车女忙不过来,让我帮着收钱,两毛钱一位;
……
胡同还多那会儿,大杂院还多那会儿,北京人就是这么生活的。强烈的认同感,在每个生活细节上都能表现出来。北京的楼房区也一样,一个大院就是一个共同体,没有隐私,也不要隐私。同一条胡同里的小伙姑娘结婚,同一楼的住家孩子都是兄弟姐妹。老人说话最算数,谁也不敢得罪。打起架来是全楼的事,吃完晚饭全楼人下楼乘凉,大人讲故事,半大小子打牌,娃娃满地跑。
那年月,连情人都没法当,太熟了,不好下手也不好隐藏。不像现在,全是情人,两口子都能瞒一辈子。
又从“超市发”去“稻香村”买豆制品。我也喜欢这儿——服务员虽然都换成外地小孩了,但还继承了老礼,不管我叫“先生”叫“大哥”,还总有个换钱的小伙来回跑跑颠颠的。
总的感觉,当初这种日子的时候,觉得过得很慢;现在没了这日子,就时光如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