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肯定还要变

(2009-02-26 00:37:29)
标签:

杂谈

书而有法,对于艺术而言,并不是好事。古人如果留下的都是馆阁体,法是很法,但个性锋芒也就泯灭了。倒是那些突破了法的人,自成一法的人,给今世留下了艺术的珍藏。今天的书法界,困难的倒可能是如何甄别和评价艺术个性,如果个性太多,一人一世界,恐怕又会堕入不成方圆的境地,所以倒会重念法的好处。书之法,就是这么个辨证东西,没有不行,用过了也不行,如何拿捏有度,是个学问。

中国的文字可以当画看,玄点说,还能识出书者的品性情感,这还是拜象形文字所赐。仅凭这点,我就不同意鲁迅他们宣扬的汉字字母化改革。要说当年这事闹得也够悬的了——鲁迅逝世前的文字显示,那个改革已箭在弦上,而且大家信心十足。这份雄心,我印象里,也就五四时候钱玄同异想天开的废除汉字,可以一比。

但很快,这些雄心壮志也成为历史了。看眼下的情境,废除汉字,或者汉字字母化,都没了可能。而且,我也是才发现不久,即便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简化汉字,居然也有众多反对者。所以,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也未必不是历史的一段,汉字的将来,还真是个未知数。

不过,从朋友送的一套《汉字五千年》光盘里,还是看出了一点道理,就是:汉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来是演进和变化的。今人挠着头看甲骨文,这个情景,就说明了汉字的变化。所以,简化汉字,是演进之一流,字母化汉字,也是演进之一流。惟独复古和还原,不能算是演进,而是简单化的倒退。而倒退对于汉字历史来说,纵然可以换成诸多美好的说法,但实质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当然,繁体字和简化字之争,可以打出无数花样,但仅从历史的逻辑性来看,汉字的改革和演进,肯定没错。至于反对简化字者,我猜他们也未必一味反对简化,或许只是反对简化得缺乏汉字规律而已。

还是在那套盘里,记得许嘉璐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大意是,文字没有好坏,而只有适合不适合。这句话其实说到了文字的性质,或者说第一性质,即:文字是交流的工具。而作为交流的工具,它就必须具有依附性、服从性,而不能独立存在。那么,它依附和服从谁呢?当然是我们人。接着,还是从逻辑上判断,作为人的交流工具,它是变化的,而且肯定是朝着方便交流的方向上变化。所以,鲁迅列举的若干打死我都记不住写法的汉字,的确是违逆了这个变化逻辑。

这是逻辑上的说法。那么事实又是如何呢?

说起来有件事也挺悬,因为这事,当年中国人几乎又重新面对了一次汉字危机。话说电脑发明之初,也属于西学东渐,结果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建立汉字的录入系统。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就意味着中国人可能和电脑从此无缘,而跟电脑无缘,也意味着中国人将无法享受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现在当然大家都放下了心,因为我们不但发明了电脑汉字系统,而且还发明了N种。但这个心放得并不轻松,为什么人们给了王选那么高的荣誉?因为这个荣誉意味着历史评价——没有他,我们可能还无法告别铅与火。而落后别人一个时代,谁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这个“多亏了王选、否则……”的故事,也在客观上说明了了文字的工具性问题——没有所谓好坏,只有适合与否。如果置换一下故事内容,比如活字印刷术,也可以得出相应的判断。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了,但从使用的方便性来讲,我觉得它更像是给字母文字打开了方便之门——英文的字模只要26个就够了,而我们的汉字却必须每个字都是字模。

再讲点个人体验吧。1996年,我开始用电脑打字。从手写到打字,我的适应周期是一星期。而从适应打字,再到提笔忘字,这个周期没有刻意记取,大约有5年吧。就是说,作为个体的经验,我对许多汉字形态的遗忘过程,挺恐怖的。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我大约是受制于汉字形态规律的不完善,和音与形之间的缺乏联系上。

其实,汉字的这个难点,词汇比单字表现得还厉害。比如英文,可以从一个单字,加点规律性的后缀,就能演变出不同形态的词汇。但汉字的词汇组合方式就太丰富了,而且缺乏规律性,单字就是单字,单字的意思和包含单字的词汇的意思,没有固定的联系脉络可供寻找。所谓汉字的难学,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大原因吧。

好象又成了汉字批判了,但其实我想说明的,只是:汉字历史上是变化的,今后也还将变化。变化的原理,是遵循方便交流的工具论概念,而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甚至是为了美感而变化。汉字变化的未来,是更科学,更有规律性,更容易为人学习掌握。这可以说是汉字的进化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